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丹参酮治疗染镉肾损伤的机理研究背景:职业性和环境污染造成的镉暴露损害人体各器官,在肾脏中,肾近端小管是镉主要蓄积部位。因此,肾近端肾小管细胞是研究镉诱导的细胞毒性和肾保护策略的良好模型。丹参酮ⅡA具有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氧化、防治肾小球硬化等作用,但其对镉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丹参酮对染镉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机理。方法:体外使用暴露于镉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为模型,体内以腹腔注射氯化镉的小鼠为模型,细胞分为4组,即正常组,Cd组,正常组+丹参酮组,Cd+丹参酮组。小鼠分为3组,正常组,染镉组,及镉+丹参酮组,细胞实验通过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蛋白质表达探讨其机制,体内实验检查氧化水平,肾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Cd组细胞活性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使用丹参酮后,可改善Cd诱导的细胞活性下降。钙黄绿素染色可得相似的结果,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d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小体高表达,而使用丹参酮可逆转这一现象,体内实验结果与体外一致,腹腔注射Cd后,小鼠抗氧化能力下降,肾脏出现损伤,NLRP3在肾脏表达增多,而使用丹参酮,可改善上述表现。结论:丹参酮对染镉肾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调节免疫炎症相关。2丹参酮ⅡA载药纳米颗粒对染镉肾损伤的保护作用背景:脂质体具有类似于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载药范围广、高效、低毒等特点,能增加包载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赋予药物靶向和缓释的递药特性,并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通过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实现肾脏靶向递药,为肾脏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讨参酮ⅡA载药纳米颗粒的性质及药效。方法:称取处方量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丹参酮,共溶于16mL无水乙醇、4ml二氯甲烷,减压旋蒸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在类脂膜中加入5ml去离子水,继续水浴常压旋转30min,使薄膜水合。冰水浴超声5min后,过微孔滤膜滤过,即得具有蓝色乳光的复合脂质体,测定粒径分布。加甲醇破乳,离心,吸取上清液,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包封率。采用后插入法制备壳聚糖修饰丹参酮脂质体,取中药脂质体,与壳聚糖的水溶液分别置于水浴恒温搅拌,按照修饰比例将后者滴入前者,透析后即得壳聚糖修饰丹参酮脂质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确证其形态。通过小鼠体内注射、荧光成像研究载体及其修饰脂质体的肾靶向效果。选用染镉肾损伤小鼠作为模型,研究丹参酮脂质体的药效。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载药系统为类球形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48.49±0.61)nm;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载药系统在生理pH条件下无突释现象,近红外荧光成像表明该载药系统较游离药物可更多分布至肾,动物实验表明,其较游离药物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壳聚糖修饰的丹参酮脂质体有望实现肾靶向递药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