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化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在当今是一个热点问题。莎士比亚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虽然莎士比亚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但他的诗歌成就同样是一座令人钦仰的丰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普遍公认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的巅峰,英国十四行诗因而被称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是文化场中多种迥然不同的作用力的结果,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思考,给人类的启示亟待探究。  本论文旨在通过探索、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化历程,论证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漫长的经典化过程背后,哪些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它在某一时代受欢迎与否以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经典在文学传统中的位置与影响。本文还试图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其作为经典的影响力。  研究结果表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历了文学场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经典化历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化历程是本质主义经典观和建构主义经典观的辩证统一。普世的思想内涵、平民的视角和表达、开放的文本空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经典的本质主义特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读者和作者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传统的承继与创新以及其对后世作家的影响,说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经典坐标轴中的地位坚不可摧。  本研究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本研究提供了多视角下文学经典化研究的理论新框架,即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理论出发,以多元系统论、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经典化理论为核心,借助文学传统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进行研究,丰富了经典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其次,本研究用经典化理论探索、揭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伟大,进而扩大了莎士比亚研究的范围,填补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化研究的空白。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化过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经典文本的审美机制,发现文化场中各种因素在经典建构中的作用。本文作者认为该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成功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本研究通过探索、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历程,分别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经典观详细论证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复杂、动态的经典化历程,探究了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受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下的经典塑造过程,并通过其在文学坐标轴中的地位说明经典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所承担的“影响的焦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进一步说明其作为世界文学经典所承担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立体、多视角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化研究进一步挖掘了诗人莎士比亚的艺术价值,丰富了莎士比亚作为经典中心的艺术形象。
其他文献
写在专栏之前: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特殊的情结,甚至每一个领域的每一时段都有那么一个“结”。如果说,20世纪中国美术的“结”在“中西”问题上;那么在西方现代美术中,这个“结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以下简称《审定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制定本指南。第二条申请国家级杂交
鲁迅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是其中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作为鲁迅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
学位
作为欧洲最舍不得告别童年的民族,英国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的童话作品,如《杰克与豆茎》,《快乐王子》,《彼得·潘》等。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向孩子们传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通过2007—2008年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煤炭、石油企业4888人的肺功能测定分析,阐述了肺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分析了肺功能测定中容易被忽视的操作环节而
本篇论文针对中国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情况作了一项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调查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如何解决以及自身的哪些方
学位
学位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折射,是从翻译中获益的作品,也是一种全球的阅读模式。中国作家莫言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逐渐进入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且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