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LAIV)通过滴鼻感染途径接种,既能够诱导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又能刺激粘膜免疫应答。目前上市的LAIV以鸡胚为培养基质生产。鸡胚作为生产基质,除了其供应周期制约着疫苗的生产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可能因为接种活疫苗引入外源因子污染的风险。Vero细胞是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普遍采用的细胞基质,但在Vero细胞上进行流感病毒培养时,不同毒株间产量差异大或不能连续传代。目前,国际上仅见对甲型流感Vero细胞适应株的研究,尚未见乙型流感Vero细胞适应株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以乙型流感病毒Vero冷适应株BVca作为母本株,与2017-2018年BV系流行株B/上海松江/1173/2017(BV-W)通过反向遗传学重配。重配过程中,以primer cocktail同时克隆乙型流感8基因片段,同源重组的方式连接pHW2000构建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筛选系统,建立了高效、快速的反向遗传学拯救技术。将流行株HA、NA和母本株6个内部基因片段拯救出乙型流感Vero细胞冷适应株BWVca,该重配毒株可在Vero细胞上25℃连续传代,具有冷适应性(cold-adapted,ca)、温度敏感表型(temperature sensitivity,ts)以及减毒特性(attenuation,att),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病毒滴度可达7.5 LgTCID50/mL,可作为乙型流感减毒活疫苗备选株。减毒活疫苗在接种人体后与野毒株的重配引起人们的担心。流感病毒基因组含有8个节段,当两个不同毒株同时感染同一个细胞时,随机重配会出现256种组合。本研究中,由于所选毒株具有相同的表面抗原,我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流感病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的构成基因PB1、PB2、PA、NP中,并将M、NS以单个或同时互换的方式进行组合。将减毒株BWVca与野毒株BV-W的基因片段逐个互换,重配获得34株重组病毒。通过对34株病毒是否具有att特性,对毒株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定。在34株病毒中,11株病毒具有部分att特性(符合att判定标准但肺组织有病毒载量),23株病毒具有完全att特性。通过这些结果,我们证明了疫苗备选株BWVca作为疫苗备选株具有生物安全性,同时首次证明了母本株BVca可以作为乙型流感减毒活疫苗的供体株。鸡胚流感减毒活疫苗Flumist(?)由于在2013-2016流感季免疫效力较低,在2016年被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停用,减毒活疫苗免疫增强研究成为了热点。我们在本研究中将制备的减毒活疫苗与免疫增强剂PolyI:C、鞭毛蛋白FLIC以及2种CpG ODN结合,发现我们制备的流感减毒活疫苗与FLIC或PolyI:C佐剂同时免疫小鼠后,能够增强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将同系病毒保护率分别提高30%和20%,将异系病毒保护率分别提高40%和30%。本研究在优化反向遗传学技术基础上,通过减毒母本毒株与流行株重配获得含有流行株有效表面抗原,并保持母本毒株ts、ca和att表型特征的重配毒株,能够用于Vero细胞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进一步将减毒株与野毒株的部分随机重配,证明了减毒活疫苗使用不会导致毒力的返祖;添加佐剂能够增强流感减毒活疫苗交叉保护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pocalcitonin,PCT)血清浓度预测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um,GNB)脓毒症的准确性,并探讨PCT鉴别不同细菌和不同部位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患者资料,以进行血培养当天的最差参数计算序贯器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6大驱动因素。在欧洲和亚洲,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所有食管癌患者中占比90%,成为该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是一线治疗常选择的化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癌患者,伊立替康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后续治疗中优先推荐的细胞毒类化疗药。本研究是一项一期临床研究,主要探索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脂质体包裹的伊立替康(L
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
尽管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仅排名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但却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因中排第三位,这与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8-26个月有关。早期HCC缺少特异性的症状和高效的筛查方法,并且进展迅速,造成HCC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这是HCC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在2008-2017年是进展期HCC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索拉非尼只对约1
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以上肿瘤的共同特点是原发于消化道部位,因此这些肿瘤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消化道肿瘤的另一共同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呈隐匿性发病,往往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死亡率相对其他恶性肿瘤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
组蛋白H3是核小体的核心成分,人的主要H3包括依赖DNA复制装配的H3.1和H3.2,以及非DNA复制依赖型组蛋白H3.3,CENPA蛋白以及生殖系统特异的变体H3.4和H3.5。组蛋白H3的内稳态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尤其是参与着丝点核小体组装的CENPA蛋白。由于与DNA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碱基序列特异性,且除生殖系统之外,蛋白水平无明显组织差异性,组蛋白H3变体与细胞身份特性以及生物性状的关联一直
第一部分LIFR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背景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极强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全身各个系统中。LIF表达于许多恶性肿瘤中,检索TCGA数据库,尤其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现已有多项研究均表明LIF可促进胰腺癌的发展,并且有作为治疗靶点及生物学标记物的潜力。肝内胆管细胞癌(Int
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
人群中的研究已证明:在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HBV感染所导致的青少年人群的肝细胞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降低。但疫苗免疫后10-15年,由乙肝疫苗免疫所诱导产生的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保护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不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