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其伴随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尤以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度最高。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并非所有肿瘤都对现有的免疫治疗敏感。因此,需要确定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应答和耐药机制,并设计合理的联合策略。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迁移。大多数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其伴随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尤以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度最高。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并非所有肿瘤都对现有的免疫治疗敏感。因此,需要确定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应答和耐药机制,并设计合理的联合策略。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迁移。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LSP1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T细胞的迁移影响中性粒细胞肌动蛋白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黑色素瘤中,T细胞中的LSP1可通过影响T细胞向肿瘤的迁移和浸润进而调节肿瘤的生长。然而,目前LSP1在胶质瘤领域未见报道,其表达模式及其在胶质瘤中的作用以及对肿瘤微环境(TME)的调控仍有待进一步解释。研究方法:首先利用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RNAseq数据库对在胶质瘤组织内调节白细胞迁移的基因进行分析。在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140例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肿瘤标本,又收集了同期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LSP1在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LSP1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利用CGGA,TCGA RNAseq数据库进一步验证LSP1在不同级别和亚型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生存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然后利用小干扰及过表达质粒技术,敲低或过表达巨噬细胞中的LSP1,随后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SP1介导的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最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在肿瘤组织中验证LSP1与免疫抑制分子LAIR1,OSMR,PD1,LILRB3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CGGA,TCGA RNAseq数据库分析发现白细胞迁移相关基因中只有LSP1与肿瘤纯度呈负相关,并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中表达差异明显,同时LSP1的高表达对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不良影响。应用GBM临床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实验,验证了高表达LSP1的患者预后较差。2.我们利用CGGA,TCGA RNAseq数据库,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得出,与正常的脑组织和其他级别胶质瘤相比,LSP1在GBM中表达最高。我们进一步使用CGGA,TCGA RNAseq数据库中的GBM样本分析得出,LSP1在间质亚型GBM和IDH1野生型GBM中表达量较高。3.通过对CGGA,TCGA RNAseq数据库中GBM样本分析,LSP1表达较高的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LSP1表达较低的患者,LSP1表达较高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LSP1表达较低的患者。4.利用CGGA,TCGA RNAseq数据库通过GO分析、GSEA及GSVA表明LSP1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白细胞迁移等免疫通路有关,进一步分析得出,随着LSP1表达水平的增高,胶质母细胞瘤局部微环境中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浸润增多,毒性淋巴T细胞减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验证了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与LSP1表达呈正相关。同时,通过免疫组织荧光证明了在GBM样本,LSP1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表达。进一步,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发现,应用小干扰RNA敲低LSP1的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被抑制。5.通过免疫蛋白印迹,证明了LSP1与免疫抑制分子LAIR1,OSMR,PD1,LILRB3表达水平相关。结论:LSP1的高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其表达水平在胶质瘤恶性进展过程中呈明显升高趋势。LSP1的高表达不但与其在免疫抑制性相关通路的富集相关,而且与LAIR1,OSMR,PD1,LILRB3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以及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reg细胞的浸润增多相关。LSP1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提供经验。方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治疗的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筛选,以术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中TFE3蛋白强阳性或弥漫性表达为诊断依据,共诊断18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其中4例因术后免疫组化弱阳性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是PTC。近几十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占新发甲状腺癌的90%以上。虽然经过合理的治疗,仍有10-20%的患者出现复发。有必要发展更好的预测PTC复发的方法。在癌症中,SLC转运蛋白的表达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溶性载体家族(SL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与PTC复发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此外
目的:探讨Netrin-1(NTN1)的NTR区结构域内的基因突变对膀胱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公共数据库c Bio portal(http://www.cbioportal.org/)和COSMIC(https://cancer.sanger.ac.uk/)对NTN1的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收集和整合,对每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频数进行统计。接下来对NTR区内130个氨基酸位点进行磷酸化
目的:寻找影像学怀疑侧颈转移PTMC病人实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收集从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首次甲状腺手术(包括单侧腺叶加峡部或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清扫侧为单灶的41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将病人以6:4比例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而后依术后病理再分为阳性组(术后病理证实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发生在肝内小胆管的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唯一的一线治疗药物,对奥贝胆酸、贝特类和免疫抑制剂等二线药物的疗效研究已经取得新进展,而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对于PBC患者,不同的肝外表现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本文就PBC的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
目的: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且难治的高级别胶质瘤亚型,患者预后极差。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A(RORA)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变化,通过与其启动子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RORA在胶质瘤中是低表达的,并且对胶质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具有抑制作用。此外,胶质母细胞瘤(GBM)出现侵袭性增强以及肿瘤容易复发,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本研究的目的
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常见并且致命的中枢性神经系统原发性脑肿瘤。GBM按照病理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间叶型(MES)、经典型(CL)和前神经型(PN)。其中MES得亚型最具侵袭性和放射抵抗力,与不良预后相关。但是目前得研究显示MES分化的内在分子机制仍很不清楚。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为T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可通过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和核因子NF-κ
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近100万,死亡率位居我国对于癌症治疗的患者第二位。胃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仅有少部分发现在胃癌的早期,多数患者于胃癌进展期确诊,错失早期治疗机会,而化疗药物对患者疗效较差且研究进展甚微,无法预测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和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进程,其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在内镜经鼻入路治疗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手术中,术中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与未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研究术中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与否对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效果的影响,为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提供依据,从而指导治疗。研究对象及方法:通过我院病理科系统,筛选2015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垂体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及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进程的疾病。目前对胶质瘤的研究相较于其他系统常见肿瘤还比较局限,本研究通过筛选不同恶性级别的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与胶质瘤发生的相关性及生物进程,寻找分析在胶质瘤病程进展变化中的关键通路,并基于以往相关研究,筛选出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差异蛋白,探讨其作为新的肿瘤诊断标志物及恶性进展评估指标的潜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