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论赛珍珠跨文化的民族国家想像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而获得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评价。比较而言,赛珍珠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得不到重视,而中国对于她的接受则复杂得多,掺杂了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七十多年的研究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转折起伏相呼应,中美关系的冷暖变化在其中也有相应体现。赛珍珠研究业已成为国内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跨文化课题。 笔者认为国内的赛珍珠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缺憾,一是对赛珍珠的整体研究明显不足,二是受困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尽管赛珍珠作品存在一些艺术上的瑕疵,但她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和作品的思想价值,又当仁不让地构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世界,她的中国写作直到今天还有较强的生命力,还有研究的“当代性”意义。因此,本文拟从政治文化、社会品格、民族国家想像等角度审视赛珍珠的中国写作,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政治文化视角,确认赛珍珠作品对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认知与期待,充分理解她对中国民族国家的认知与想像。2、对赛珍珠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3、在现代化的语境中评价赛珍珠跨文化民族想像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追溯国内外赛珍珠研究的历史,指出目前国内研究取得的实绩与存在的不足,并简要阐释政治文化、社会品格与民族国家想像等核心概念,明确论文的总体框架。第一章从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角度探讨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品格构成的考察,成为赛珍珠跨文化民族国家想像的现实起点。这种考察与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批判有交叉处,但更具赛珍珠的特色,包含着她对中国精神的发现与期待。赛珍珠试图借助形象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人格构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二章讨论赛珍珠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关注。从“革命”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并不高,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理解“革命”的意义,即使是剪辫子与禁止女性缠足这样的习俗革命,往往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归根结底与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第三章说明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对中国抗日民众斗争精神的讴歌是赛珍珠抗战写作的主题之一,但从社会品格角度思考战争发生的原因也是她作品应有之义。在血与火的煅造中,中国民众由和平幻想到奋起抗争,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汇聚成不可阻遏的力量。第四章笔者要说明,现代教育是赛珍珠心目中帮助中国摆脱愚昧、走向现代文明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知识分子,是连接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确保桥梁畅通的宏伟工程。赛珍珠后期两部作品关注中西对立期间知识分子的命运,从一个侧面观照党派政治对个体生命的践踏及其后果。赛珍珠痛心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这不应有的曲折。 本文的余论部分,总结赛珍珠跨文化的民族国家想像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并阐释实现跨文化想像可能性的几个条件。赛珍珠的中国书写,应该获得“民族寓言”的地位,同我们本民族的书写一起,构成一种反观自身的“复调结构”,为我们自省和超越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坐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广泛运用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所以如何恰到好处地将多媒体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备受关注。以多媒体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科学性地提出
《韩诗外传》是西汉三家诗中惟一流传至今的作品,在诗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此书之中包含众多小故事,且内容深厚,人物鲜明,具有一定的叙事文学价值。但时下学界
刘鹗,字铁云,号鸿都百炼生,1857年(咸丰七年)诞生在江苏六合,1909年(宣统元年)卒于新疆迪化,享年52年,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 (OSI) 参考模型为基础, 针对目前DCS在我国应用现状,利用网络互连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案和设计思想,就渭河发电厂专有型DCS,给出了DCS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动力传动与控制专业盛会,2008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和2008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于10月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
本文站在大艺术的立场上,旨在以一种跨艺术门类的思维方式,通过梳理文学与音乐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上的共性关系,把握两者作为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进而突
本文以三国魏王肃的《孔子家语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对比考察了王肃注的注释特色、释义特点,并对王注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考释校勘。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述王
西方语境中的“the Other”被译为“他者”,在当下的汉语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研究多流于表面化的批评术语借用,笔者认为这种借用是缺乏学理推敲的。本选题以“他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