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乳酸菌用于酿造调酸用黄酒的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低度黄酒将成为黄酒产业主流发展趋势之一。低度黄酒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衍生的新型黄酒,酒精度在8%~12%(v·v-1)之间。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通过先酿成比较醇厚的酒,然后加水稀释来生产低度黄酒。但此种方法生产的产品不仅口感淡薄、缺少刚骨,且风味不佳。为解决该问题,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厂家多采用外加酸败酒样来调整酸度。但是,外加酸败黄酒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口感。因此,本课题对黄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进行研究,筛选获得产酸能力突出,安全性高的菌株,并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应用到黄酒酿造过程中,以期获得风味好、口感佳、安全性较高的调酸用黄酒,替代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酸败黄酒,用于勾兑生产低度黄酒。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市售黄酒和酸败黄酒的有机酸和生物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乳酸是正常黄酒的主体有机酸(平均含量为1807.8 mg·L-1,占总有机酸含量的31.4%);乙酸是酸败黄酒的主体有机酸(27653.2 mg·L-1,74.5%)。酸败酒样中腐胺、组胺和酪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60 mg·L-1、44.92 mg·L-1、202.60 mg·L-1,分别是正常酒样的1.3、3.7、8.4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使用酸败酒样勾兑生产低度黄酒,会降低黄酒品质,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利用产酸微生物筛选培养基,从黄酒发酵醪中分离到73株产酸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乳酸杆菌,发酵特性实验表明产酸细菌能产生大量乳酸及少量乙酸,属于异型发酵乳酸菌。通过对产有机酸和生物胺能力进行复筛,确定产酸能力强、产生物胺水平低的强化菌株,鉴定结果为Lactobacillus sp,并将其命名为Lactobacillus sp B46。(3)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实验优化Lactobacillus sp B46强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优工艺为:前酵温度24℃,乳酸菌接种量5.3%,料水比1:2.5,在此条件下发酵的黄酒总酸达17.5 g·L-1,较对照组提高了326.8%。经Lactobacillus sp B46的强化,黄酒中的酒精度、异戊醇和异丁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1.8%、50.3%和58.9%;乳酸较对照组升高了420.8%,显著提高了黄酒中乳酸的相对含量;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较对照组提高75.3%和16.8%。(4)经过Lactobacillus sp B46的强化,获得的高酸度调酸用黄酒,乳酸的含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生物胺含量显著降低,且风味良好。因此,可以作为高酸度调酸用黄酒,替代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酸败黄酒,用于勾兑生产低度黄酒,从而提高黄酒的品质。
其他文献
平稳平衡不平淡──人民日报1995年两会报道走笔斯通平稳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伴随着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揭开了1995年两会的帷幕。面对新的形势,3月2日,人民日报总编辑对即将
本文以廉价易得的猪肉皮为试验材料,将洗净处理好的猪肉皮在质量为其4倍的煮沸的5%NaHCO3溶液中脱脂处理30min,然后用清50水洗涤至猪肉皮表面pH为7,冷却后将猪肉皮加工成长×
为了控制富水砂层地层情况下盾构掘进之后的地表沉降,采用优质的同步注浆浆液以及合理的注浆量及注浆压力的控制,对同步注浆浆液的凝固时间的调整,达到了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的
四象医学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哲学思想应用于领域,创立了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四象医学体质论。治病要治人,治人要按象用药,朝医创立了"异象同病异治,同
人类在信息科技时代不停的进步,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变化也在渐渐改变,所以在设计SOHO家具的时候一定要专注于改善SOHO一族的工作和生活来进行设计,它的设计应当将功能性放
蚕蛹蛋白粘胶纤维是一种再生蛋白质纤维,其以优良的物理性能、舒适的服用性能和环境友好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对蚕蛹蛋白粘胶纤维的定性定量检测
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中,文化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向全球拓展,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从战略角度思考文
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昆明某商品房项目投资估算与实际投资,找出项目实施阶段投资失控的诱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管控建议,为今后类似商品房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管控提供参考
保鲜是虾贝类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虾贝类体内含酶量较高,是其腐败变质的影响因素之一。本论文选用缢蛏,虾蛄,海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鲜活海产品肌肉组织及消化腺中提取
本研究在全面解读模型本质的基础上,根据Gilbert & Boulter(1998)和 Boulter & Buckley(2000)的模型的分类研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细化类型类目和表征方式类目的子概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