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历史规律”——一项从因果观演变视角的考察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i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将目的论和自然因果观的交替和变化史作为核心线索,本文追溯了历史规律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理解历程。本文认为,在近代以前,目的论是西方哲学家理解世界和历史的主导性思维模式。但是,由于“目的”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或引导性内涵,所以从目的出发所“生成”的秩序并没有体现出作为规律的因果关系之间的“产生”与“被产生”的动力性关联,这一方面决定了在近代以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规律”概念,同时也决定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并未凸显为一个明确的问题。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家们将目的论打入冷宫,而执着于以机械因果关系来征服自然领域,并随之又为启蒙哲学家推广到历史领域。以自然科学精神征服历史成为18世纪的一个显著特色。此种理解进路造成了有着内在必然性的历史规律概念,并使得人的自由和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明确地凸显出来。但是,启蒙哲学家为了能够使自然科学精神在历史领域走得更远,他们往往走向了否定人的自由的极端。而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又再次“复活”,并且通过扬弃机械因果观,德国古典哲学家最终再次走上了以目的论解释历史的道路。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目的概念还发生了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即具有了“自我”外化和自我复归的自主能动性,并以此形成了有着“动力性”的历史规律概念。因此,虽然理解方式不一样,但就其结果而言,这个时期的目的论理解模式在作用上往往起着近代机械因果观的作用,其体现就是无法为人的自由留有余地。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继承了哲学史上的这两种理解方式,但却作了革命性的改造。在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中,历史规律被理解为人类从历史实在中抽象出来的结果,它应该隶属于理论世界,并有着因抽象而造成的因果必然性或决定论的特征。但正因为其决定论的性质,我们便无法在与历史规律的直接关联中来谈论人的自由。而通过引入目的概念,马克思解决了这一难题。但目的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然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即消除了传统哲学附加于其上的神秘色彩,使其从天上回到人间。这一步是通过将目的归属于历史中的主体,即现实的个人来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正是通过制定目的,实现目的来体现出他们创造人类历史的能动性的。这样,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就有了两个说明历史的视角。而通过引入“趋势”概念,马克思又为其在整体性的实践哲学中谈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但是,这里所说的关系已然不再是科学理论之中的统一性关系,而只能是理论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的复合性关系,而两者复合的“接点”就是有着具体性的“趋势”。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给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信
品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他流传至今的凯歌,既极富诗歌技巧,又突出地展现了古希腊贵族的伦理和政制思考。鉴于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篇论文不得不首先对品达和
学位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
1选择优质秧田在种植水稻前要选择优质秧地,这是种植水稻的基础,只有选择好的秧地才能为水稻的高产提供基础。在选择秧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秧地要有较好的蓄水能力
期刊
期刊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观是他推行变法改革的理论指导之一。首先他对历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第一,他用“道”与“理”来阐述历史的规律。在韩非看来,“道”
海德格尔关于人最原本的生存体验的态势或者结构的解释学描述,是为了让我们对于既定的关于生存问题的讨论,尤其是一般的伦理意义上的讨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使我们在面对当下的
知识创新是以知识进步为主导的改进现实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包括新知识的产生、知识的新的组合、知识的新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发现或创造新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知识创新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的创新点是不仅谈了知识创新的特征和功能,更为着重谈的是知识创新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日益突显的作用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技术创新的本质
期刊
桑巴特和韦伯同为德国历史学派的继承者,对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桑巴特认为奢侈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动力,他从奢侈与宫廷、骑士与暴发户及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