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化金纳米颗粒上的溶菌酶和转铁蛋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材料的深入研究,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例如用作生物探针、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材料、用于生物分离、生物催化、生物传感和检测等。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即对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处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的存在状态进行充分的表征是开展纳米毒理学研究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的关键。  纳米颗粒进入机体后,会不可避免地吸附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形成纳米颗粒-蛋白质冠(nanoparticle-protein corona)。细胞或组织的应答往往不是针对纳米颗粒本身,而是被生物分子包被的纳米颗粒。对纳米颗粒-蛋白质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入可使人们设计出更加安全、高效的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目前,如何解析纳米材料与蛋白质作用的界面结构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圆二色谱、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衍射等方法均为蛋白质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在界面结构解析上存在诸多局限。  金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尺寸和表面可以方便地进行调节,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药物载体、治疗剂和诊断试剂。聚乙二醇化(PEG化)是降低药物体内降解、增加循环时间的常用方法。PEG化的纳米颗粒还具有“隐形效应”(stealth effect),即逃避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和捕集,从而将药物输送到目的地的现象。在传统观念中,PEG化可以抗蛋白质吸附。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PEG化纳米颗粒上的蛋白质在隐形效应中也发挥了作用,这用传统观点难以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不同端基PEG修饰的金纳米颗粒,用它们作为装载蛋白质的平台。我们选择转铁蛋白和溶菌酶为研究对象,前者在抗癌研究中是备受青睐的靶向剂,后者是被深入研究过的模型蛋白。研究方法包括: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变温同步辐射圆二色谱,细胞摄取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主要结果如下:  (1)观察到一些PEG化金颗粒吸附蛋白质过程中的新奇现象。例如,转铁蛋白在PEG化金颗粒上吸附后,造成粒径下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胞吞实验结果表明,装载了Tf的PEG化金颗粒较好地保持了对癌细胞的靶向性。对变温同步辐射圆二色谱进行凸约分析表明,溶菌酶吸附到带正电的金纳米颗粒之后,受热去折叠过程可能存在中间态。红外光谱和变温同步辐射圆二色谱都表明,溶菌酶吸附到接近电中性的PEG化金颗粒之后,二级结构发生一定改变,α螺旋含量下降。  (2)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蛋白质浓度较高时,金纳米颗粒上的PEG和蛋白质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即蛋白倾向于进入PEG层。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蛋白质可能主要以竞争吸附方式吸附到PEG化金颗粒上。在低浓度下,蛋白质很少吸附或仅少量进入PEG层;在高浓度下,尺寸合适、亲和力较大的蛋白(如转铁蛋白)可部分替换金颗粒上的PEG配体,形成“蛋白质补丁”。蛋白质补丁周围的PEG分子可降低非特异性蛋白的进入,因而保持较好的靶向性。这个分子图景将有助于理解PEG化金颗粒的生物学效应。当然,蛋白质在PEG化金颗粒上的竞争吸附和靶向特异性以及隐形效应间的联系,目前还只能说是一种个人猜想,不能算作定论,还需要设计其它实验重复,并有待其它实验方法检验。  (3)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变温同步辐射圆二色谱等方法是研究金颗粒上蛋白冠的有效工具。这些方法对研发新的具有隐形效应的高分子配体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树枝状光致变色液晶高分子,不仅同时具有液晶和光致变色性,还具有特殊而精致的树枝状主链结构,它作为一类全新的信息存储功能材料而倍受瞩目.该文通过硅碳烷树状大分子与偶氮
含有供电子和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取代的有机共轭分子,由于大π电子的离域而易产生较大的非线性光学(NLO)响应.运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结合微扰理论编制的CNDO/S-CL程序,对硫脲
该论文研究合成了1-环己基吖丁啶-3-基取代苄基醚.这时一类新化合物,并且具有潜在的生理活性.论文还对该反应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论文的合成路线的竞争反应主要
异形珍珠的色彩丰富、形状各异,每一粒异形珍珠都不相同,这造就了每一粒异形珍珠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满足消费者在首饰选择上求异的心理需求。文章阐述了异形珍
硫属化合物不仅表现出结构多样性,并且还拥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潜在的新一代多功能材料。它们在热电、光电、光催化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非线性光学
没有比二维码更简单快捷高效深入线下场景的介质,基于扫码支付,逐渐形成多方参与的二维码线下生态圈。移动支付发展到现在,一个趋势已成为共识——线上线下结合是零售业的发
该文采用LCAC-SW方法,在目前最为精确的6SEC势能面上计算了F+H→FH+H这一单势能面(电子绝热的)体系的一维态一态反应几率,得到良好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LCAC-SW方法的可靠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温度、不同引发剂加量和不同反应时间及不同单体配比下的聚合反应,通过测定不同反应条件所得产品对其磺化度和相对粘度的影响,探索了共聚合反应的进
配位超分子笼一般具有特定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可以形成特殊的化学微环境,使其在客体识别、稳定活性中间体、促进化学转换、传感、药物传输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
该工作针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这一难题,建立了一种利用新型的高灵敏度吸收光谱技术-光腔衰荡光谱和对催化反应进行原位研究的装置,尝试利用CH·在216nm附近的B-X跃迁吸收,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