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肾相交”理论探究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清尿素氮、尿酸水平与Pro-BNP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与目的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CKD发生率约为10.8%,全球CKD发生率约为13.4%,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有研究统计CKD中HF的患病率在17%-21%,而到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HF患病率可达44%。根据2010年发表的专家共识,将临床上由心脏或肾脏中一个器官急、慢性功能障碍导致另一器官一系列急、慢性功能的损害定义为心肾综合征(CRS)。中医学未有“心肾综合征”这一病名的记载,但CRS涉及心、肾两个脏器的病变,可从同为少阴经络所属、气血相通、生理病理互相影响着手,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血不利则为水”等理论进行分析,参照“心悸”“心水”“喘证”“水肿”“癃闭”“痰饮”等疾病论治。中医学认为CRS的病机多为年迈久病导致藏腑亏虚。肾为五脏六腑之本,肾阳为诸阳之根;人年老久病则肾气衰,肾气衰则气化衰,水液输布排泄失运,水饮停聚;若水饮泛溢肌肤,则为水肿;饮停胸腹,则为痰饮;饮停心肺,则见喘、咳、悸等症。水与血皆属于阴邪,二者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阳虚导致水液失运而成水饮,水饮上泛心肺,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能力减退,血行迟滞致瘀。NT-pro BNP是评价心功能常用且可靠的生物标记物,可作为心功能的早期预测指标;血尿素氮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且血尿素氮与血肌酐的比值(BUN/SCR)与心衰患者死亡风险相关;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衰的发生和预后相关。目前关于血尿素氮、尿酸与心衰发生及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多在心衰人群中,在CKD患者群体中的研究较少,且血尿素氮、尿酸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较大。故本研究以CKD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血尿素氮、尿酸与NT-Pro BNP的相关性,以期寻找CKD患者早期合并心衰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基于中医的“心肾相交”理论对CRS生理病理基础进行微观辨证,拓展中医的“心肾相交”“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进而指导中西医临床。2研究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2年2月以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诊断为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91例,收集其肾功能、电解质、Pro-BNP等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1)按照CKD-EPIscrcy公式计算e GFR值,按照e GFR分为CKD1-5组,探究Pro-BNP的相关影响因素及CKD不同分期的Pro-BNP的值和组间差异。(2)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Pro-BNP相关影响因素,将P<0.1的影响因素按照“逐步”模式构建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探究血尿素氮、尿酸与Pro-BNP的相关性。(3)以CKD早期(e GFR≥60 m L/(min·1.73m~2))和中后期(e GFR<60m L/(min·1.73m~2))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血尿酸、尿素氮及其他指标与Pro-BNP的相关性。(4)以Pro-BNP中位数进行分组,逐步对比CKD中后期组间血尿素氮、尿酸水平差异性,探究血尿酸水平增高的原因。(5)基于“心肾相交”理论的微观辨证探究CKD患者血尿素氮、尿酸水平与Pro-BNP的相关性。3结果CKD非透析患者随着肾小球率过滤e GFR的下降,血清Pro-BNP水平增高;血清尿素氮水平与血清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但在校正e GFR后相关性不显著;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Pro-BNP水平呈正相关,校正e GFR等因素后依然显著;CKD4-5期患者按照不同Pro-BNP中位数分组下血尿酸水平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水平的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1)CKD非透析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2)CKD非透析患者的血尿素氮水平升高主要与e GFR相关。3)基于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的微观辨证表明CKD非透析患者血清尿素氮与脾肾阳虚、湿浊证相关,血尿酸与水饮、血瘀证相关。
其他文献
<正>平乡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四个不动摇”,不断优化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人才环境,切实用好用活人才资源,全力构建“爱才、引才、育才、用才”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树牢“大人才”观念,着力构建县委统一领导、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县委就抓好人才工作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指导工作开展。
期刊
目的:1.对透穴刺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本研究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探索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观察调衡阴阳透穴刺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丰富卒中后足内翻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med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调心健脾,益气化瘀”针刺法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仅用假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方法。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来自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排标准的67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依据随机单盲法分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
学位
目的:通过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出生日期运气因素,探讨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病的相关性;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因素及各纳入年份运气格局和发病人数分布,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时间规律。为临床应用运气学说指导缺血性中风病的防治打好基础。通过对壬寅年(2022年)五运六气格局进行推演,分析预测壬寅年的发病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针灸干预防治措施。方法:研究
学位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取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脑卒中后合并尿潴留的患者60例,将已经通过脑卒中后尿潴留纳排标准筛查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均根据相关指南和患者个体病情予以不干扰排尿功能为前提的调脂降压、控制血糖、抗板、抗凝、
学位
目的:1.使用Meta分析来系统评价针刀治疗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本研究临床研究部分提供可行性依据和治疗思路。2.观察筋骨针刺法与毫针刺法两种方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明确筋骨针疗法对于颈性眩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1.应用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4月中外各大数据库中关于针刀治疗CV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严格按拟定的
学位
目的:1.本课病例来探究儿童抽动障碍18岁成年期后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对18岁成年后仍存在抽动症状的患儿的横断面调查,来了解18岁以后存在抽动症状的现实情况,为患儿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2.通过对比中西药治疗后的预后结果,来探讨中西药治疗抽动障碍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为患儿以及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方式提供合适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00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期间,就诊于天津
学位
目的:探讨针刺干预次数对不同程度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针灸综合疗法对PSCI患者临床效应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平台搭建的针灸干预中风病队列,通过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人口学信息、病史信息、实验室检查、治疗信息、量表评价信息以及不良反应
学位
目的:观察并评价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寻其相应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30例梗死区域位于右侧基底节和(或)放射冠的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干预组,其均为首次发作且伴左下肢运动障碍,予以醒脑开窍针刺联合PT治疗,治疗频率为5次/周,连续3周,共计15次。并于基线和治疗3周时分别对患者进行
学位
目的本研究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相比较,旨在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提供更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依据中风后足内翻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70例。通过SPSS25.0生成随机数字表,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所招募患者等分为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以减少影响本研究的各项干扰因素。治疗组采用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