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梳理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内容的历史变化,探索服务提供倾向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基于“角色理论”的指导,明确乡村医生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角色冲突;分析乡村医生工作现状,确定乡村医生的服务提供倾向;探讨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优化策略。
【方法】(1)文献分析法。归纳分析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历史变迁和影响因素;(2)文献计量法。使用CiteSpace对角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3)词频分析法。使用R语言“jiebaR”进行政策文本的词频分析;(4)现场调查法。抽取湖北省内3个地级市的14个乡镇卫生院,使用问卷调查其下属的部分乡村医生,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补充讨论,提出优化乡村医生服务提供的建议;(5)数据分析方法。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乡村医生工作现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影响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因素。
【结果】(1)文献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对现阶段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索,整理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乡村医生特质等9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将之归纳概括为5个潜变量;(2)角色分析:乡村医生具有业务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人际交往角色等方面的角色,其中业务角色分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非卫生活动参与者;(3)收入分析:乡村医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最高,平均为20763.44元;有近30%的乡村医生兼职非卫生工作;学历、证书、村民人数、是否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乡村医生所在村落的村民人数、每千人口乡村医生数均对乡村医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基药补助收入和总收入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执业证书、学历等对收入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4)工作感知:80%的乡村医生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4.28%的乡村医生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压力更大,65.78%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压力更大;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强烈,近36%的乡村医生认为自身收入不如普通村民,更多认为收入与普通村民相当,只有18%的乡村医生具有职业骄傲感;乡村医生与村民、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感知到比较全面的工作支持;(5)服务提供倾向:44.00%的乡村医生更倾向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27.33%更倾向于基本公卫服务;有三个潜变量对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具有影响,其中“医疗获益”的路径系数为0.236,“公卫获益”的路径系数为-0.285,“客观环境”的路径系数为-0.160;“业务能力”“资源保障”对服务提供倾向没有直接影响。
【结论】(1)乡村医生的结构组成不够合理,需要全面优化乡村医生的结构,用新模式完善乡村医生的培养机制、用新思路优化乡村医生的知识结构、用新手段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2)现阶段基本公共卫生收入是乡村医生最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要合理统筹乡村医生规模数量的地域分布,同时强化乡村医生执业风险保障促进其医疗效益的提升;(3)乡村医生的角色需要重塑和转变,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基本公卫服务提供者、非卫生活动参与者三种角色之间获取平衡,减少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推动其角色向良性方向转化;(4)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存在偏倚,折射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运作中的部分问题,应避免这种心理倾向影响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感;(5)基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家庭医生签约推广的大背景,农村居民的需求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四位一体”的方向发展。乡村医生需要将各项服务重组、耦合、互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弱化各项服务提供之间的界限。
【方法】(1)文献分析法。归纳分析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历史变迁和影响因素;(2)文献计量法。使用CiteSpace对角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3)词频分析法。使用R语言“jiebaR”进行政策文本的词频分析;(4)现场调查法。抽取湖北省内3个地级市的14个乡镇卫生院,使用问卷调查其下属的部分乡村医生,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补充讨论,提出优化乡村医生服务提供的建议;(5)数据分析方法。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乡村医生工作现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影响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因素。
【结果】(1)文献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对现阶段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索,整理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乡村医生特质等9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将之归纳概括为5个潜变量;(2)角色分析:乡村医生具有业务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人际交往角色等方面的角色,其中业务角色分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非卫生活动参与者;(3)收入分析:乡村医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最高,平均为20763.44元;有近30%的乡村医生兼职非卫生工作;学历、证书、村民人数、是否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乡村医生所在村落的村民人数、每千人口乡村医生数均对乡村医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基药补助收入和总收入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执业证书、学历等对收入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4)工作感知:80%的乡村医生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4.28%的乡村医生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压力更大,65.78%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压力更大;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强烈,近36%的乡村医生认为自身收入不如普通村民,更多认为收入与普通村民相当,只有18%的乡村医生具有职业骄傲感;乡村医生与村民、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感知到比较全面的工作支持;(5)服务提供倾向:44.00%的乡村医生更倾向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27.33%更倾向于基本公卫服务;有三个潜变量对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具有影响,其中“医疗获益”的路径系数为0.236,“公卫获益”的路径系数为-0.285,“客观环境”的路径系数为-0.160;“业务能力”“资源保障”对服务提供倾向没有直接影响。
【结论】(1)乡村医生的结构组成不够合理,需要全面优化乡村医生的结构,用新模式完善乡村医生的培养机制、用新思路优化乡村医生的知识结构、用新手段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2)现阶段基本公共卫生收入是乡村医生最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要合理统筹乡村医生规模数量的地域分布,同时强化乡村医生执业风险保障促进其医疗效益的提升;(3)乡村医生的角色需要重塑和转变,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基本公卫服务提供者、非卫生活动参与者三种角色之间获取平衡,减少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推动其角色向良性方向转化;(4)乡村医生服务提供倾向存在偏倚,折射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运作中的部分问题,应避免这种心理倾向影响乡村医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感;(5)基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家庭医生签约推广的大背景,农村居民的需求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四位一体”的方向发展。乡村医生需要将各项服务重组、耦合、互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弱化各项服务提供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