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梳理国内外关于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政策迁移路径;以医护人员的视角为出发点,总结儿科用药现状,明确医护人员对于儿科用药的认知与需求,探索医护人员用药的影响因素;总结2014—2018年上报的儿童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提升儿童用药安全的设想及管理策略,以期为国家完善儿童用药相关的政策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1)文献分析法。基于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应文献进行分析。
(2)实证研究法。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10月对儿科相关的医护人员展开基线调查。
(3)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内所有上报0至14岁的病例。
(4)资料分析法。采用Epidata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利用SPSS25.0、MicrosoftExcel(2016)、SPSSAU(Version 20.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卡方检验、平均值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响应分析等。
【结果】
(1)医护人员认知现状:整体平均得分为9.93分(<60%得分率);相对于工作年限“>10年”的医护人员,“<5年”和“5-10年”的认知水平较低;一级医院、二级医院较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认知水平低;对指导儿童用药标准或规范的熟悉程度较高的医护人员认知水平较高。
(2)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单位所配备的儿童专用药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其中81.62%是因为缺少儿童专用药品种、80.88%是因为缺少儿童专用剂型、70.59%是缺少儿童专用规格药品。医护人员的用药依据主要是药品说明书、国家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用药指南。
(3)遇到药物不良反应后接近90%的医护人员会在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中进行填报,仍然有23%的受调查者对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不熟悉。所在的医院是否有专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人员、不良反应上报次数、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熟悉度是影响上报的主要因素。
(4)科室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医院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说明书数据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国家制定的指南如《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是医护人员熟悉度较高的制度或规范。
(5)儿童专用药品种缺少、说明书不规范(儿童用药缺项、表达过于笼统、未标明用法用量)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最重要的因素。
【结论】
(1)不同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儿童用药安全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加强对一级、二级医院的培训;(2)长期鼓励制药企业开发儿童专用药品种,通过开展前瞻性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引入类似儿科研究计划,以完善药品的儿童用药说明;(3)存在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不熟悉,在不良反应监测的相关培训时可适当增加上报系统操作的相关培训;(4)未来可对消费者不良反应上报机制与渠道做进一步的研究,扩大不良反应的上报范围。
梳理国内外关于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政策迁移路径;以医护人员的视角为出发点,总结儿科用药现状,明确医护人员对于儿科用药的认知与需求,探索医护人员用药的影响因素;总结2014—2018年上报的儿童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提升儿童用药安全的设想及管理策略,以期为国家完善儿童用药相关的政策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1)文献分析法。基于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应文献进行分析。
(2)实证研究法。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10月对儿科相关的医护人员展开基线调查。
(3)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内所有上报0至14岁的病例。
(4)资料分析法。采用Epidata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利用SPSS25.0、MicrosoftExcel(2016)、SPSSAU(Version 20.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卡方检验、平均值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响应分析等。
【结果】
(1)医护人员认知现状:整体平均得分为9.93分(<60%得分率);相对于工作年限“>10年”的医护人员,“<5年”和“5-10年”的认知水平较低;一级医院、二级医院较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认知水平低;对指导儿童用药标准或规范的熟悉程度较高的医护人员认知水平较高。
(2)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单位所配备的儿童专用药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其中81.62%是因为缺少儿童专用药品种、80.88%是因为缺少儿童专用剂型、70.59%是缺少儿童专用规格药品。医护人员的用药依据主要是药品说明书、国家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用药指南。
(3)遇到药物不良反应后接近90%的医护人员会在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中进行填报,仍然有23%的受调查者对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不熟悉。所在的医院是否有专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人员、不良反应上报次数、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熟悉度是影响上报的主要因素。
(4)科室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医院制定的规范给药相关制度、说明书数据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国家制定的指南如《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是医护人员熟悉度较高的制度或规范。
(5)儿童专用药品种缺少、说明书不规范(儿童用药缺项、表达过于笼统、未标明用法用量)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最重要的因素。
【结论】
(1)不同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儿童用药安全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加强对一级、二级医院的培训;(2)长期鼓励制药企业开发儿童专用药品种,通过开展前瞻性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引入类似儿科研究计划,以完善药品的儿童用药说明;(3)存在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不熟悉,在不良反应监测的相关培训时可适当增加上报系统操作的相关培训;(4)未来可对消费者不良反应上报机制与渠道做进一步的研究,扩大不良反应的上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