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语境中张爱玲的接受及其经典化现象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考察张爱玲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为主要线索,把这一过程置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学术话语的变迁等背景中加以审视,试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视域对于张爱玲的形象及其文学特质的理解,在把握张爱玲的文学与其接受视域之间内在关联的前提下,探索这一接受过程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尝试借鉴经典化的理论视角对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张爱玲的经典化现象予以分析和探讨。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相关研究综述及写作思路等。本文选择当代文化语境中张爱玲的接受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关注该现象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梳理以往张爱玲接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相关思考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理论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考察从80年代初期张爱玲作为“历史的补白”被发现到90年代中期前后被正式命名为“文学经典”的过程,思考这一接受过程同80年代以来学术话语的嬗变及社会文化的变迁之间的关联。这一部分有关张爱玲接受情况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等方面。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张爱玲的认识随时代的变化和学术话语的更迭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在经典化视角的透视下,张爱玲研究与文学史书写、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性得以凸现,它们呈现出文学经典的建构和形成背后复杂的话语交织。 第二部分围绕90年代以来不同的知识生产领域对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世俗性和都市感觉等因素的发掘和阐释,探寻她的创作同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侧重分析90年代以来的社会文化空间对于张爱玲的接受和重塑。从大众文化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切入90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的接受过程,通过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深入这一接受过程对文学经典建构的潜在影响。在90年代中期前后经典命名的语境中,文学经典的称谓已被悄然注入新的内涵。 第三部分驻足于世纪末的社会文化空间所赋予张爱玲及其创作的“华丽”色彩,通过考察和分析张爱玲研究中新的话语形态的生成、世纪末消费文化语境中张爱玲形象的变迁等环节,关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关张爱玲的接受对先前她的文学经典形象不同程度的偏离。“颓废”成为张爱玲研究中的新亮点,而“世纪末”、“华丽”等词汇在这一时期也频频出现在其周遭;消费文化空间对于张爱玲的接受渲染着她的“华丽”,而它所塑造的张爱玲形象无疑饱含着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此外,质疑文学经典或经典建构的声音也开始出场。 本文致力于分析当代文化语境中张爱玲接受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张爱玲的形象在接受过程中的流变等问题,这种分析始终立足于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文化现象等方面的细致解读,通过观察张爱玲的接受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在历史的纵向视野中呈现其演变轨迹,同时,也通过横向考察不同的知识生产领域对她的接受情况,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张爱玲形象的内部构成。此外,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化等问题的思考则成为拓展与深化张爱玲接受研究的一种尝试。
其他文献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政策性与道德性很强的职业。我国会计教育大多只注重会计技术的培训,忽略基本素质的培养。它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毕
对于通信界来说,测试仪表和设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技术和设备在研发时需要测试仪表,在进行试商用和互联互通时离不开仪表,在大规模投入运营后仍然需要仪表进行测试和
本文取哲学、宗教和美学视角,着重标举"无常"与"物哀",本着文本细读和紧扣日本传统文化之特色的原则,以生命文学观为出发点,旁及比较文学和生命美学视角,探讨日本古代文学经典《源
6月3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东亚文化之都”风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辉煌,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旅游局、泉
本论文针对中国大陆普通话与新加坡华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语言差异给予分析和比较,并探讨如何处理两地语言之间的差异。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最
柏杨,原名郭立邦,台湾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柏杨一生著述丰厚,所著的《中国人史纲》也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更在80年代产生巨大影响。即
以挣值管理方法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造价与施工工期集成计划的内涵.通过对工期与造价集成计划的建立、优化和实施步骤的研究,探索一种比较完善的集成管理方法,可以同时兼顾项
本论文以华语和方言为丰干,论述在新加坡特殊的环境下,广播语言的发展情况。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广播语言”、“播音”、“播音语言”、“中文”等概念进行界定,说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