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稻与双季稻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与氮吸收利用的差异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un0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种植制度因作物类型及其配套田间管理措施的差异影响着土壤碳输入与排放、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继而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氮素转化与利用产生影响。玉米-晚稻水旱轮作(MR)是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为明确其对稻田土壤碳库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双季稻系统(RR)为对照,利用13C和15N同位素标记技术,分析了玉米与早稻光合碳在作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秸秆碳与根源碳(根系与根际沉积)对土壤有机碳组分贡献的差异,探明了两种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和肥料氮吸收利用的规律,以期为长江流域种植制度的合理调整及稻田综合功能提升提供依据,深化作物-土壤互作理论认识。结果如下:(1)与双季稻系统相比,玉-稻系统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生产力,两年内MR周年平均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比RR高36%和38%。同时,玉米与早稻季分别有16.6%~21.3%、5.0%~6.9%的光合13C输入到土壤中。与标记结束后1 d相比,玉米和早稻成熟期向地下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且在0-10 cm 土层13C分配比明显高于10-20cm 土层。(2)玉-稻与双季稻系统前作根源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至前季作物成熟期,玉米与早稻光合碳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贡献率分别为1.01%和0.85%,两者差异不显著;玉米光合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贡献率为3.57%,显著低于早稻光合碳(9.80%);玉米光合碳对0-10 cm 土层与10-20 cm 土层总有机碳(TOC)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58%和2.35%,均显著高于早稻光合碳1.61%0.35%的贡献率。(3)玉-稻与双季稻系统前作光合碳对晚稻季土壤有机碳组分的贡献存在显著的差异。至晚稻成熟期,玉米与早稻秸秆碳对土壤DOC、MBC、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iPOM)、微团聚体内受保护粉黏粒(instra-SC)、非闭蓄态粉黏粒(free-SC)等有机碳组分的贡献率分别达到0.12%与0.49%、2.22%与0.91%、0.35%与0.12%、0.32%与1.28%、0.47%与0.16%,两者均差异显著。玉米与早稻根源碳对土壤DOC、MBC、iPOM、instra-SC、free-SC等有机碳组分的贡献率差异显著,分别为 0.23%与 3.13%、0.87%与 1.02%、、1.00%与 1.92%、1.49%与0.39%、0.77%与1.30%。前作根源碳对晚稻季DOC和各颗粒有机碳组分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前作秸秆碳,而对MBC的贡献率则低于秸秆碳。(4)两年13C标记秸秆降解试验表明:玉米秸秆与早稻秸秆对土壤各有机碳组分的贡献率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两年内,在培养中期和后期玉米秸秆碳对DOC和iPOM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早稻;在培养前期对MBC、fPOM和instra-SC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早稻;而对free-SC的贡献率一直显著高于早稻。培养末期,玉米和早稻秸秆碳对DOC、MBC、iPOM、instra-SC和free-SC的贡献率分别为:2.48%与 2.05%、28.68%与21.75%、19.14%与 13.82%、13.34%与 12.72%、16.59%与14.99%。2年间玉米和早稻秸秆碳对未受保护轻组颗粒有机质(fPOM)的贡献率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从64.39%与51.22%下降至5.26%与9.77%。(5)玉-稻系统与双季稻系统对土壤碳、氮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一季作物生长期间MR模式土壤N2O和CO2排放显著高于RR,而CH4排放则显著低于RR。第二季晚稻生长期间MR模式土壤N2O排放显著高于RR,而CH4和CO2排放显著高于RR。周年内MR模式N2O和CO2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RR,分别高出2.58倍和0.32倍,而周年CH4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 1倍。MR模式的周年综合增温潜势(GWP)显著高于RR44.8%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显著低于RR。(6)与双季稻系统相比,玉-稻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当季和残留氮肥利用率。第一季作物成熟时,MR模式肥料氮残留量、回收率和利用率均显著高于RR模式,分别比早稻高115%、92.7%和198%;而早稻季的肥料氮损失率显著高于玉米季106%。玉米肥料氮对当季土壤总氮(TN)和微生物量氮(MBN)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均显著高于早稻,而在总水溶性有机氮(TDN)中则相反。第二季晚稻成熟期MR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高于RR 102%;而前季作物秸秆氮利用率则相反,RR 比 MR高138%;玉米秸秆氮对晚稻成熟期土壤TDN和MBN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均显著高于早稻秸秆。综上所述,玉-稻系统能够显著改变稻田碳循环过程,提高了氮肥利用率。玉米光合碳通过根际沉积与秸秆还田进入土壤有机碳库,在土壤MBC及稳定性有机碳库中的固存量明显高于早稻。玉-稻系统增加了 N2O和CO2的排放而降低了 CH4的排放,虽然GWP有所增加但GHGI显著降低。
其他文献
为探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遮阴条件下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华油杂62和沣油520两个品种,于2018-2019、2019-2020年度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田设置2个大田裂区试验。试验一:以2个品种为主区,3个施氮量[120 kg N hm-2(N1)、240 kg N hm-2(N2)、360 kg N hm-2(N3)]为裂区,2个光照强度[LT100%(透光率为100%)、LT70%(花
学位
业主能够通过参与投票表决形成业主共同决定,从而实现业主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物权编对业主自治规则予以调整,使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愈加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比,《民法典》物权编改变了表决门槛,这里不能简单地判定为提高或降低表决门槛,将参与业主的人数作为计算标准,使业主共同决定通过的比例变得相对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业主共同决定的表决僵局
学位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出一批数字巨头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数字经济也成为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领域与传统领域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是双边市场特征。在双边市场中,存在有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开展不同的活动,同时对对方产生影响。在双边市场下,任何一边群体数量和交易量的变化都会对另一边产生影响。第二是规模经济效应。从供给方视角,规模经济表现为随着消费用户的增加,数字企
学位
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系物权请求权项下重要内容,此制度的内容大致包括设立制度意图、构成要件、行使、法特征、费用负担方式、有无让与性和是否罹于诉讼时效。我国关于该制度的相关规定首次出现在《物权法》35条,汲取了德国民法典的相关经验,使其直接明确的规定在法律规范之中,《民法典》第236条再次明定涵括其内容,然其相关规定较为概括,并无完善且系统的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体系规则,其相关解释及适用亟待厘清。本
学位
针对民事单行法中媒体侵权抗辩事由相关规定基本阙如的状况,立法者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增加了许多涉及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免责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法律更多强调人格权保护而忽视媒体权利的不平衡局面。其中,针对媒体侵权纠纷中发生争议频率最高的名誉权,立法者首次以立法形式在《民法典》第1025、1026条明确了媒体的“合理核实义务”抗辩。然而,由于法条表述上的模糊性,适用“合理核实义务
学位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中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贯理念,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如何顺利达成双碳目标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需要进行分区域深入细化研究。而过往文章,多将省(区、市)视
学位
税收具有财政收入来源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而调节经济社会发展功能通过征税行为和税收的使用行为两个方面体现。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后,同样也具有税收的两个功能。其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对排污主体的排污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保护税收入的使用进行环境和生态污染的治理和改善。现代税收契约理论要求不能仅仅从保障政府征税权的角度看税收的问题。更应该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的契约来看政府在其
学位
“中等强国”指的是综合实力弱于大国,但在国际社会中掌握相当程度的话语权,且具有身份认同感和国际责任感的国家。中等强国的外交动因源于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认识、对以国家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利益的维护、对大国主导的国际格局的适应。它们会选择相似的外交路径,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比如更多地关注低级政治议题、采用软实力工具介入国际事务、依托多边平台展开行动等。在对外关系方面,中等强国偏好在大国之间采取“对冲战略”或与
学位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那一天起,就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局面,站在发展的关键路口,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及时有效的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建
学位
“个体生命带有社会世界的印记,剧烈变迁的时代尤其如此”。时至今日,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体旋律。以“50后”、“60后”为主体的“老漂族”已经并将持续成为支撑城市新移民家庭家务劳动、儿童照料及家庭整合凝聚的关键力量。深受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一群体生命历程的乡城——城城多向流变和父辈——子辈双重至上的二元代际模式,成为管窥现代社会转型中家国重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本项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