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雾霾报道框架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霾报道在中国的《南方周末》与美国的《纽约时报》之间存在着异同。为此,本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两大报纸的雾霾报道进行统计、然后做描述性的研究,并借助话语分析与风险社会理论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尝试性地得出一些研究结论。  《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的雾霾报道具有多方面的相似特征:在报道数量峰值的时间分布上非常接近,都是最近才出现峰值;在报道数量的动力系统中,多由突发雾霾事件被动引起媒体报道,或由政府议程带动媒体议程;在报道倾向性上平衡性报道少、以负面报道居多;舆论归因方面,两大报都把汽车、煤炭和电力作为主要的归因对象;在议题性质的设置上多以政治话语代替科学话语,目标在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方面,都体现出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特点。  《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的雾霾报道又具有很多的明显差异:在舆论关照的对象方面,前者有97%的报道都是关注中国境内的雾霾污染,而后者关注国外的雾霾报道超过62%;在报道题材上,《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占56%,远高于《纽约时报》的40%;版面分布上,《南方周末》报道主要集中于“绿色”版,而《纽约时报》则散落于12个不同的版面位置;在报道框架上,《南方周末》以法律框架考察雾霾占近20%,而《南方周末》仅有1%的文章涉及于此;在舆论归责领域,《南方周末》的归责对象是难以追责的抽象产业,《纽约时报》归责为具体的企业与人等。在解决框架上,《南方周末》偏重行政手段,《纽约时报》除了行政手段,还强调法律和科技的重要性。  《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雾霾报道异同的实质是这一报道内容具有科学话语与规制话语的双重特征。它不仅反映出中美两国治霾处于不同的阶段,也表明雾霾报道具有科学传播的一些共同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影响着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方式。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探究调解类电视民生节目的基本内容构成及其与收视率的关系。电视民生节目是很重要的,它是反映百姓生态、民生状态的电视节目类型。从《焦点访谈》到《
新中国财经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十年”,即从1979年到1989年、从1990年到2000年、从2001年至今。本文分析的落角点在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使社
期刊
在进行出口铲斗系列化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从图纸设计、结构优化与改进、机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并加以实施。使原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铲
转基因议题既是具有争议性的科学议题也是关乎民生的社会热点。作为我国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型新闻网站,科学网是公众了解转基因信息的重要渠道。研究网络转基因报道的新闻框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对外传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国际上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本文将对外传播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相结合,从20
双卧轴搅拌机在混凝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选择合理的投料工艺能够提高其搅拌性能,但目前针对水泥合理投料位置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研究不同水泥投料位置对双卧轴搅拌机物料
现今艾滋病患者从高危人群扩散迅速,并且近五年来青年学生群体艾滋病患者年增长35%,本文就这一严峻社会问题,从媒介使用对青年学生的艾滋认知影响角度出发,以艾滋病多发地区的中国
近年来中国建筑界对民居研究的论述颇多.然而,对于民居本质概念方面所缺乏的深刻认识使得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和审美价值观的分析上,或者仅就影响民居形态的自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