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柿庄煤层气区块煤粉赋存及运移产出机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x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复杂,开发过程中在储层改造和流体压差作用下,易产生煤粉,煤粉产出会造成储层裂隙堵塞,影响渗流和降压效果,最终导致煤层气井产量较低。目前,对不同排采阶段煤粉对不同尺寸裂隙渗透能力伤害特征的认识不足,以及储层裂隙中液/气/固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研究极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沁水盆地柿庄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测试、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查明了研究区原生煤粉源赋存特征和煤粉在裂缝中的产出规律,揭示了煤粉沉淀对裂缝渗透性能的影响特征和气泡携煤粉运移机理,并探讨了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煤粉的合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查明了研究区煤粉赋存特征及煤粉产出规律。煤粉的生成贯穿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褶皱发育区煤粉的赋存长度多数在2-4 m,最长可以达10 m,厚度通常为2-5 cm。断层附近的煤粉粒径大小分布特别广泛,粒径较小的煤粉主要成片状或层状分布,断层上盘的煤粉带呈水平发育,其厚度约为0.5m,长度2 m。在断层的下盘,断层面及其共轭节理形成的近三角形区域内往往聚集大量的煤粉,厚度约为5 cm。钻井压裂工程和排采工作产生的为次生煤粉,在煤层气排采早期可随地下水产出。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煤粉发育特征分区,分别为煤粉发育复杂区、煤层底部发育煤粉区、煤粉不发育区、煤粉较少发育区和煤层顶底发育煤粉区。柿庄南区块的煤层气井初次产粉多在见气之前,而柿庄北区块多在见气之后。产出煤粉的有机组分含量高,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无机矿物以黏土矿物,黄铁矿和石英为主,比原始煤粉矿物含量高。产出煤粉粒径大小分布在0.4-3300μm,煤粉粒径分布呈现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类型,且不同排采时间的煤层气井产出煤粉粒径具有明显的差异。产出的煤粉颗粒形态主要有片状、扁平状、块状、柱状和球状等。产煤粉井排采阶段可划分为液-固两相流、液-气-固相流、气-液-固相流和气相流四个阶段,其中液-固两相流和液-气-固相流两个阶段为主要产煤粉期。基于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模拟了不同粒径的煤粉在不同裂缝宽度、煤粉悬液度和注入流速条件下的产出特征,揭示了液-固相流阶段和液-气-固相流阶段煤粉产出规律。在液-固相流阶段,裂缝宽度越宽,煤粉越容易产出;较低和较高的煤粉悬液浓度均不利于煤粉的产出,当浓度达到1.5‰时,产出量达到最大值,煤粉的沉淀量随着浓度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较低或较高的流速都可能导致煤粉颗粒大量沉积,当注入流速为5.0 mL/min时,煤粉的沉积量最大,在流速为2.5和7.5 mL/min时煤粉产出相对较高。在煤层气生产过程中适度的产出煤粉应将产水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流速为7.5 mL/min。在液-气-固相流阶段,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煤粉的产出量同样呈现出增大的趋势,沉淀量在裂缝宽度为0.1 mm时达到最大值。产出量和沉淀量特征随着煤粉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液-固相流阶段相同,浓度达到1.5‰时,产出量达到最大值。当注入流速为5.0 mL/min时,煤粉的沉积量最大,在流速7.5 mL/min则煤粉产出相对较高。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查明了煤粉产出对储层裂缝渗透率的影响特征,在液-固相流阶段,小于120μm的煤粉对渗透性损伤程度较大,损伤率在70%至95%之间;渗透率损失速率集中在15和60 m D/h之间,表明在液-固相流阶段,煤粉对裂缝损速度较快。在液-气-固相流阶段,液相渗透率演化特征呈现出逐渐降低和先稳定后逐渐降低两种变化趋势;气相渗透率演化特征较为复杂,说明该阶段的煤粉产出特征更加复杂。基于火柴棍模型和平板理论建立了裂缝渗透率演化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裂缝液相渗透率随时间的演化特征较为单一,均随着煤粉注入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煤粉刚侵入到裂缝时,裂缝的渗透性能呈现出快速降低的变化特征,表明煤粉侵入能够造成储层渗透率的快速降低。因此,在煤层气排采过程,应尽量避免煤粉的沉降所导致储层渗透性的快速降低。基于煤粉悬浮、AFM原子力、表面润湿性和气泡对煤粉黏附实验以及研究区地质特征,探讨了液-固相流阶段和液-气-固相流阶段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煤粉颗粒的悬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AFM原子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的光亮程度的增加,煤的粗糙度减小,煤粉表面越粗糙,越容易与其它煤粉颗粒发生碰撞和沉降;在液-固相流阶段,煤粉颗粒表面的黏附力越大,煤粉颗粒在裂缝中受到的引力作用较强,启动难度也就越大;在液-气-固相流阶段,煤粉颗粒表面的黏附力越大,煤粉颗粒与气泡间的作用就越复杂。在液-固相流阶段,由于暗淡煤和半暗煤的润湿性较高,容易随水产出;在液-气-固相流阶段,煤层裂缝中煤粉颗粒能否产出受气泡的影响较大,光亮煤和半亮煤组成的亲水性较差的煤粉粒容易随气体或气泡一起产出。煤粉产出浓度随着构造曲率和储层压力的增大逐渐增大,随着碎粒+糜棱结构煤厚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气泡对煤粉的黏附实验,查明了气泡对煤粉运移的控制机理,气泡的产出能够影响煤粉的运移轨迹,甚至能够黏附煤粉一起运移;气泡对煤粉的黏附效率随着煤粉与气泡的碰撞角度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煤粉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煤粉颗粒粒径的增大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煤粉颗粒粒径越大,气泡对煤粉的黏附能力越弱;随着气泡的增大,黏附效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气泡越大对煤粉的黏附能力越强,即煤层气井近井地带的气泡的携粉能力大于远井处。
其他文献
煤与瓦斯突出是矿井开采过程中的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石门揭煤是最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生产工艺。研究石门揭煤突出失稳区域范围和特征为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的鉴定和防突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煤矿井下有时会发生动力现象,正确判断哪种现象属于煤与瓦斯突出对煤矿生产至关重要。判断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依据是突出孔洞位置和形状。我们通常认为口小腔大的梨形、舌形,有的时候会有分叉的突出孔洞是我们判断突
学位
作为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水煤浆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煤基液态燃料,理想的水煤浆应具有较高的浓度、较低的粘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准确、快速地评价水煤浆的稳定性对扩大水煤浆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水煤浆稳定性评价方法如国标法、静置观察法、落棒法等都存在着测试时间长,人为主观因素多,测试结果不准确等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本课题从影响浆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出发,选取温度和激振力作为水煤浆失稳的加
学位
浮选是矿物加工中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一种分选方法,其本质是根据矿物表面性质的差异,通过气泡选择性地将目的矿物从脉石矿物中分离出来。目的矿物颗粒与气泡的稳定粘附是整个浮选的核心所在,然而在浮选过程中,由于脱附力的作用,部分矿物颗粒会从气泡表面脱落进入矿浆,从而降低矿物颗粒的浮选回收率,造成精矿损失,影响浮选效果。本论文将突破常规的静态和宏观研究方法,采用动态和微观研究方法解析脱附过程,可视化研究和表
学位
煤层作为地质信息的载体,蕴含着成煤植物生长时的环境信息及所经历的地质作用。研究区位于滇东黔西富煤区,晚二叠世时处于海陆过渡相,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出露好且保存完整,是进行煤地质学研究的理想地点。晚二叠世是特殊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晚二叠世之交,发生了瓜德鲁普期生物灭绝,晚二叠世末期发生了地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且在该时期内,发生了古特提斯洋板块俯冲以及频繁的火山喷发。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学位
煤矸石是在煤炭采掘、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含有的硫化物在堆存过程中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在堆体内部蓄积后引发矸石中残碳燃烧,产生大量H2S、CO、SO2等大气污染物,同时产生含有高浓度硫酸盐和大量重金属离子的酸性矿山废水。因煤矸石在露天条件下堆存导致的污染物释放,已成为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煤矸石氧化引发的上述环境问题,将硫酸盐还原菌与有机杀菌剂协同使用,利用有机杀菌剂抑制
学位
蛋白土质轻、多孔,主要成分为非晶质二氧化硅,在水处理、助滤剂、建材、功能填料、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国大量中低品位的蛋白土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随着优质资源的日趋减少,通过选矿提纯利用低品位蛋白土开发高性能调湿与室内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吸附材料对于蛋白土资源的保护和高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低品位蛋白土进行硫酸铵焙烧-漂洗除杂提纯过程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提纯后的蛋白土为原料制
学位
当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中均超过50%,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安全形势严峻、回采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而无煤柱自成巷技术能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开采,为我国煤炭资源科学开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本文以新汶集团福城矿1906S工作面作为工程背景,对大倾角煤层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
学位
我国具有储量丰富的褐煤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褐煤高的含水量,使得难于长距离运输,能源转化率较低。褐煤提质是实现褐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水热改性是提高褐煤质量的一个技术手段,具有能耗低、能改变褐煤碳结构,实现煤阶提高的特点。水热改性后的褐煤含氧官能团和碱土金属钙的脱除,有效抑制褐煤热解交联反应的发生,这有望改善热解产物分布特性。因此,深入研究褐煤水热改性过程和机理以及提质煤的热解特性是本论文
学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采掘作业区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也更趋严重。掘进工作面作为井下煤炭生产中的首要环节,其复杂的施工特点与恶劣的工作环境造就了诸多的危险因素。在煤矿井下施工现场,传统的巷道掘进施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少人、无人化的开采需求,巷道开挖后的超前支护工序过度依赖于人工经验操作、耗时冗长,导致了“掘-支”关系失衡,严重制约了巷道快速掘进的智能化发展。因此,在国家能源科技
学位
<正>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好发于老年及老年前期,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障碍、失认、视空间能力受损、性格和行为变化等[1]。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到2030年我国AD患者人数将达到2 075万,这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