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西部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萌发特性的影响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通过对风沙地4种不同行距下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紫花苜蓿通过根颈密度和地面覆盖度可以调节种子产量和种子萌发能力。随着种植行距增加,种子产量和发芽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行距处理与季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紫花苜蓿播种行距为50 cm条件下种子产量最高,两年的产量分别为647.33 kg/ha和685.86 kg/ha;行距为70 cm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最高,两年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3.30%和94.17%,显著高于其他行距水平。苜蓿种植行距适中时,苜蓿植株个体间及个体内竞争少,有利于种子形成和生长发育,行距过小或大,都会影响苜蓿植株对环境资源的分配,导致结实率下降。行距适中的紫花苜蓿呈现出结荚率增加、籽粒数增多的特征,利于形成产量优势。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风沙地4种不同行距下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紫花苜蓿通过根颈密度和地面覆盖度可以调节种子产量和种子萌发能力。随着种植行距增加,种子产量和发芽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行距处理与季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紫花苜蓿播种行距为50 cm条件下种子产量最高,两年的产量分别为647.33 kg/ha和685.86kg/ha;行距为70 cm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最高,两年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3.30%和94.17%,显著高于其他行距水平。苜蓿种植行距适中时,苜蓿植株个体间及个体内竞争少,有利于种子形成和生长发育,行距过小或大,都会影响苜蓿植株对环境资源的分配,导致结实率下降。行距适中的紫花苜蓿呈现出结荚率增加、籽粒数增多的特征,利于形成产量优势。(2)通过对盐碱地5种不同行距下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分析表明,随着行距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苜蓿种子产量与植株节间数呈正比,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反比。在苜蓿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植株产量的增加,群体的资源分配有显著差异,行距过小会导致植株个体分配到的生长空间较少,行距过大的植株资源越多地向苜蓿茎和叶器官分配。结果表明,在轻度盐碱条件下,60 cm行距下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其它行距水平,产量为348.02 kg/ha;75 cm行距下的苜蓿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其它行距下种子发芽率,为76.01%,适当增加行距宽度有利于实现种子高产、稳产和质量的提升。(3)对盐碱地不同栽培模式下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分析表明,平作、垄台、垄帮和垄沟种植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四种栽培模式对苜蓿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平作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采用平作条播方式种植的苜蓿可通过提升茎粗、根颈密度和地面覆盖度调节来促进种子产量的提升。根颈密度和地面覆盖指数越高,紫花苜蓿的营养器官发育越好,光合利用效率较高,可以更进一步为种子等生殖器官提供营养,更好地维持苜蓿种子生长发育。(4)通过对盐碱地提前刈割,二茬留种下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分析表明,提前刈割对二茬留种的苜蓿种子产量影响显著,而对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5月下旬和6月上旬实施提前刈割后,二茬留种后的苜蓿株高、茎粗、分枝数和单枝重等参数,均高于6月中旬刈割处理后苜蓿的参数,苜蓿表现为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枝数多,分布状态松散,表现出群体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提前刈割可有效延迟种子成熟时间,为躲避雨热同季所造成的减产提供可能。综合不同土壤条件和种植方式,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应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土壤条件实施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在东北西部风沙地苜蓿适合种植行距为50 cm,盐碱地苜蓿适合种植行距为60 cm。盐碱地苜蓿适合种床构建模式为平作条播及垄作垄台播种。盐碱地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提前刈割,实施二茬留种最宜提升种子产量。
其他文献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s)已经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系统,导致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biodiversity loss)。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ecosystem processes and services),最终影响我们人类。因此,探索全球变化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于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维持人类的福祉十分必要。传统的生物
学位
在东北农牧区,近年来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进一步制约牧草正常生长,降低生物量。优化灌溉策略和调整种植结构是提升水资源利用和牧草生物量的有效途径。禾豆间作被认为是高产高效的复合系统,不仅能够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产出,并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苏丹草间作系统发挥间作优势的地上、地下部分两种牧草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对牧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和苏
学位
目的:研究亚专科小组培训模式在提升ICU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ICU重症监护室接受科研小组培训的护士58名纳入研究,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ICU亚专科小组培训模式,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亚专业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和2018年至2020年科室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和申请的课题数。结果:培训后,ICU护士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1.4±3.5)分,高于培训前的(8
期刊
<正>绘本阅读教学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其认识阅读与生活的相互关系,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极其重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入手,从正确把握绘本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绘本;科学区别阅读教学与讲故事活动;尊重幼儿阅读感受,重点让幼儿学会发现和创造;将表演的作用控制在“辅助”功能上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有效发挥绘本阅读和绘本表演在幼儿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一、绘本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幼儿正处
期刊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营养丰富且抗逆性较强,对不同种植区具有普遍适应性,因此适宜在农业生产上推广种植。近年来,土地盐碱化是影响农牧业生产力、限制作物产量最为广泛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化程度高,草地退化现象严重,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因此种植耐盐碱作物—藜麦,可以提高对盐碱土的利用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目前关于
学位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此提出的“植物-土壤反馈”(Plant-Soil Feedback,简称PSF)概念在近二十年来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植物-土壤反馈在解释植物地上-地下关系、种群动态变化、物种入侵机制、群落组成格局、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都有所应用。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环境因子影响的复杂系统,水分是限制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水分的变
学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苋科藜属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潜在的药用功能、良好的耐胁迫特性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等而被世界各地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全球藜麦研究的不断深入、藜麦经济价值的成功开发以及消费者对藜麦需求的持续增加,我国藜麦产业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受耕地资源、种植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藜麦栽培中常采用连作方式进行种植。然而,多年连
学位
林草交错带是指特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域,具有物种丰富度大,生产力较高但又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在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干扰后,容易超过生态系统的临界阈值,对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功能造成严峻负面影响。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高纬度寒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与草原交错带,近年来由于气候波动和农牧业土地利用强度增加,该地区植被严重退化,自然景观日益破碎。然而,目前关于我国北方高纬度寒
学位
芦苇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湿地植物之一,有种子繁殖和克隆繁殖两种方式,生态适应性强,耐水淹耐旱耐盐碱,对改善湿地退化和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沼泽作为东北苏打内陆盐沼重要分布区之一,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水文干湿变化的响应,对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区域的芦苇和重度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模拟干旱(含水量约15%)、淹水(10 cm水层)、
学位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为此,我园提出“幼儿绘本阅读与戏剧表演整合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将绘本阅读与幼儿戏剧表演结合在一起,实现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的有机转化,促进幼儿发展阅读、表达、想象、创造等能力,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研究方向,我园采用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