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中亚胺及其鎓盐的转移氢化反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利用过渡金属钌(II)和本课题组开发的水溶性二胺配体形成的络合物作为催化剂,以甲酸钠(HCOONa)为氢源,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存在下首次实现了水相中环状亚胺和亚胺鎓盐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该水相催化体系为合成光学纯的天然和非天然的四氢异喹啉和β-咔啉类生物碱提供了一条“绿色”的途径。与以甲酸/三乙胺为氢源的均相体系相比,本文作者在水相中对亚胺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获得了更好的对映选择性,特别是对β-咔啉类底物大部分都获得了99%的对映选择性。对于反应活性较低的二氢异喹啉底物,通过与苄溴反应使其烷基化形成亚胺鎓盐后,也能顺利地高对映选择性地在水中被还原(≥90% ee)。由于在还原过程中,亚胺鎓盐与催化剂上的NH2间不可能通过氢键形成一个六元环的过渡态,因此本文作者提出了水相中亚胺鎓盐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是通过分步还原的机制进行的,而不是一协同的过程。本文作者对水溶性催化剂的循环使用也进行了研究,发现本文作者的催化体系至少可以循环3次,且对映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   用同样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对异喹啉进行烷基化,生成异喹啉的季鎓盐,实现了其在转移氢化条件下的还原。这样,以[Cp*RhCl2]2为催化剂,甲酸/三乙胺共沸物为氢源,一系列天然和非天然的四氢异喹啉生物碱都以很高的收率制备得到。虽然在水中进行该反应在活性上比均相差很多,但本文作者意外地分离得到了反应的中间体,经鉴定它是一烯胺化合物。据此,本文作者提出了异喹啉季鎓盐转移氢化反应的机理。本文作者也尝试了异喹啉季鎓盐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但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成功。通过水相中的动力学拆分,本文作者对异喹啉季鎓盐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最高获得了47%的对映选择性。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如下几部分: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紧紧围绕这五个目标与内容。结合“教材编写建议”,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一次梳理,对教材的选入标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质兼美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
本论文主要是以卤代烯基磺酰胺为底物,重点研究烯基卤素控制的磺酰胺氮自由基区域选择性环合反应和利用Ullmann关环反应合成亚甲基环胺类化合物。另外对手性辅基控制的磺酰胺
学位
本文利用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了反胶束水团的空间限定效应、在反胶束体系中AgCl纳米粒子对菁染料性质的影响,及吸附在AgCl纳米粒子上的菁染料J-聚集体的形成情况。   详
学位
期刊
自2004年第1期推出首篇对话——《会诊中国电视》以来,本刊主编胡智锋教授先后与来自政府、业界、学界的刘春、汪文斌、王甫、吴涛、梁晓涛、靳智伟、高峰、徐舫州、朱虹、王
向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可以有效地改善分子的物理、化学和生理性质。自由基氟烷基化反应是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因反应条件温和
本文对松香废水的处理技术及机理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两种工艺流程处理松香废水,流程一:内电解—生化—絮凝沉淀处理;流程二:内电解—混凝沉淀—活性碳吸附处理。实验中主要研究
水资源紧缺和水体污染为主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难题。纳滤(NF)是介于超滤(UF)和反渗透(RO)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凭借其独特的分离特性被
由于氟原子引入到有机分了中可以改变分子的构象,酸碱度,偶极矩,亲脂性及代谢稳定性。因此,有机氟化物在药物、农药和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含氟有机化合物合成有两种方法:直
由于在一些领域例如生物分离、生物传感、催化中,同一种材料需要发挥多种功能,单一组分的纳米材料很难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制备多组分的纳米材料来得到多功能材料已引起科学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