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作为一种固态降水,在寒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为研究对象,该区内森林资源丰富,几乎囊括了小兴安岭山脉的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尤其是境内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亚地区的地带性森林和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此,选择该区6种典型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冬季(2009年11月~2010年4月)共观测到降雪13场,总降雪量为72.8 mm。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和红松人工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较大,降雪截留率分别为39.7%和28.2%;以椴树、枫桦为代表的阔叶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次之,降雪截留率约为21.2%;次生白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小,降雪截留率分别为16.3%和8.5%。(2)在不同等级的降雪强度中,以红松为主的原始林和人工林之间的截雪量差异与降雪量成正比,降雪量越大,各林型间截雪量差异越大,反之越小;阔叶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和红松人工林对大雪和中雪的平均截留率较大,约为小雪的1.3倍;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林对小雪的平均截留率较大,约为中雪和大雪的2倍多。(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 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积雪厚度相对最大,分别为45 cm和43 cm,各林型内积雪厚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次生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红松人工林>云冷杉红松林;林分因子中的郁闭度、树高、胸径和树龄,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坡向是影响林内积雪分布和厚度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不同森林类型内降雪、积雪中的pH值、电导率和离子浓度不同。各林型内降雪、积雪的PH值在5.9-6.5之间,呈酸性;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为代表的原始红松林内的降雪、积雪的电导率和离子浓度较次生白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高。(5)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云冷杉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内积雪的融化量相对较慢,从4月中旬后,其积雪厚度平均每天减少约0.5 cm,而且在融雪过程中所产生的融雪径流较为平缓、均匀,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在同一时期积雪厚度平均每天减少约1.3 cm,融雪速率快,易产生融雪性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