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氮气活化及其偶联转化制氨基础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和氮气的高效活化与转化均是化工领域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二者活化与转化的偶联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应用价值。以天然气和空气为原料制氨是全球现行最为成熟且普及的制氨工艺,但其工艺路线复杂、能耗高、安全风险高、催化剂易中毒,在我国的制氨工业中仍占较少的比例。因此,若以甲烷和氮气直接反应制氨,可避免天然气制氨工艺中复杂的中间过程,意义重大,然而技术开发难度巨大。甲烷和氮气都是非常稳定的惰性分子,实现二者偶联转化制氨及其他副产品既需要高效催化剂,又需要极高品质的能量输入,相关基础研究尚未成熟。本文首先将甲烷-氮气偶联转化解耦为甲烷C-H键活化和氢助氮气N≡N键活化,分别研究了两个过程的基础规律及高效催化活性中心所需的电子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索了甲烷-氮气偶联转化的高效催化剂和反应体系,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实现了甲烷-氮气直接偶联转化制氨,极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在甲烷活化规律探究方面,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的由氢原子转移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活化甲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氢负离子转移过程活化甲烷的可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进行气相反应实验,结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TiAlO4]+/CH4团簇反应。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TiAlO4]+离子可以连续活化两个甲烷分子,且初始活化机理为罕见的氢负离子转移机理,补充了甲烷C-H键在末端金属-氧位点上的活化机理类型,此类结构在构建甲烷转化高效催化剂方面具有应用前景。通过反应势能面和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对甲烷C-H键活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甲烷C-H键活化催化中心的特征:高负电中心自由基的存在有利于氢原子转移,金属中心低能空轨道与高能占据轨道均有利于质子耦合电子转移,端氧低能空轨道有利于氢负离子转移。在氮气活化方面,以电催化氮气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计算探究其相关规律。选择具有对比性的金属氢氧化物材料(LDH)和无氧羰基材料(MNx/graphene)作为催化剂,研究氮气还原的机理。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氮气还原反应的势能面和催化剂活性的电子内因。在富含H活性物种的催化体系中,氮气在LDH和MNx/graphene材料上分别以末端机制和交替机制活化,均属于氢助解离机理,避免了 N≡N键直接断裂的高能垒过程。金属活性中心是氮气及NRR中间体直接作用的位点,金属d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分布越密集,NRR活性越高。总结甲烷和氮气活化规律,概括催化中心所需的结构与电子结构特征,银元素相对较高的电负性、金属相对论效应诱导的强Ag-H/C作用及sd杂化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密集分布(高能占据轨道与低能空轨道的存在)均表明,银基催化剂具有催化甲烷-氮气偶联转化制氨的潜力。因此,本文对银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通过对Ag-X(X=C、H、O等)键能的基准研究,为含银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筛选了经济稳健的计算方案:PBE0/VDZ//ωB97x-D/mVTZ,该方案下银化学计算的均方根误差仅为 1.9 kcal·mol-1。随后,利用筛选的计算方案,系统研究了取代基、配体和电荷转移等对Ag-X键能及银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甲烷和氮气在Ag(111)表面的活化规律。理论研究表明,银基催化剂能显著改变甲烷和氮气转化过程中不同键生成/断裂的热力学竞争性,因此改变相应反应路径的选择性;在高品质能量输入下,可能增加生成氨的选择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由基础研究出发构建甲烷-氮气偶联转化反应体系的思路,本文选择低温等离子体作为甲烷-氮气偶联转化的高品质能量输入源,进行尝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和银基催化剂耦合的方式,研究甲烷-氮气偶联转化制氨反应。首先,在空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基于甲烷转化率、氨气产率和选择性,对等离子体反应的气体流量、放电电压和电源频率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的最佳条件为:气体流量0.4 L·min-1,电源频率11 kHz,放电电压25 kV。在该条件下进行催化剂对比实验,研究催化剂对甲烷-氮气偶联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g/γ-Al2O3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相较于纯低温等离子体转化,氨的产率从1.1%提高到了 5.0%,选择性从3.3%提高到了 14.4%。基于实验结果和前文的催化剂理论研究,对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甲烷-氮气偶联转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中心不仅直接参与了甲烷和氮气的活化,也能够捕捉并稳定气相中产生的高活性物种并催化它们之间的反应,促进氨的生成。
其他文献
植入血管支架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植入后可能会带来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等严重风险。采用功能多肽修饰支架表面是减少相关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可用于血管支架表面修饰的功能多肽相当有限,而且其性能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此,本研究基于公开的人血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数据,自建了血管支架涂层材料开发专用多肽数据库,考察了位于蛋白质表面的多肽特性,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了与表面多肽类似的多肽氨基酸
学位
利用刚性尖头弹正穿甲金属靶的分析模型,对Borvik和Forrestal等.有关APM2子弹及其弹芯垂直穿甲延性金属靶的实验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尽管子弹在穿甲过程中是变形弹,由于刚性弹芯的贡献是最主要的,而铜套、铅帽及底座等对子弹穿甲的影响有限,仍可应用刚性弹穿甲理论对步枪子弹穿甲进行分析。随着靶厚增加,靶板惯性效应对侵彻或穿甲的终点弹道性能影响显著增大;厚靶穿甲时,必须计及靶板惯性效应。
期刊
传统石墨负极因为其理论比容量有限,难以满足人们对锂离子电池越来越高的能量密度要求。硅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以及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由于在充放电循环中硅颗粒巨大体积变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和较差的本征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硅在实际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针对硅材料的各种改性和形貌调控被证明可以改善硅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但复杂的制备工艺使其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
学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两种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通过熔融共混制备的PBT/PET合金综合了二者优异性能,弥补单一组分性能上的缺陷,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等领域。近年来,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电磁屏蔽及导热性能等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电磁屏蔽及导热功能化改性。分别采用碳纳米管(CNTs)和石墨烯微片(GNPs)作为填料添加至PBT/PET共混物中,研究
学位
环链平衡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由热力学平衡控制的线性与环状分子链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调节平衡移动方向可实现环状分子的定向合成,如利用解聚成环(CDP)可制备各类芳香族和脂肪族聚酯的对应环状低聚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量大应用广的聚酯材料,通过CDP合成环状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ET)低聚物不仅可以实现废旧PET的再利用,而且利用CET开环聚合反应快、无小分子和副产物产生等特点可制备高性
学位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向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越来越难以消除,需要高导热系数的封装材料以移除热量,保证器件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稳定性。传统封装材料使用的金属或陶瓷,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导热系数,但成型困难、比重大,且金属由于绝缘性不佳还会产生漏电等安全问题。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绝缘性好、易加工成型等优势,已逐步替代传统的金属和陶瓷成为新型封装材料。然而聚合物本身导热系数不高,需要
学位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原则、体系、实施路径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说明,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党和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引下,高校应当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开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期刊
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acid,简称为ALA),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细胞中,是生物体内合成叶绿素、卟啉、胆色素、细胞色素、血红素及维生素B12等必不可少的物质,在农业和医学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ALA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发酵法,由于化学合成成本较高,发酵法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发酵法产ALA的主要菌株包括经诱变育种的光合细菌和重组微生物。重组微生物中,又
学位
橡胶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固有的黏弹特性,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动态生热,这会大大降低其力学强度、耐磨性、静态和动态模量等。因此,降低动态生热一直是橡胶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从橡胶网络结构和填料体系优化角度考察了橡胶复合体系动态生热情况,并揭示了橡胶复合材料的生热机理,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选用6种有机锌作为活性剂替代氧化锌,发现有机锌
学位
随着电动车和便携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电池性能。电池性能取决于电极性能。电极由活性材料和粘结剂和导电剂等电极辅助材料构成。粘结剂是电极辅助材料之一,只占极片质量的2%~5%,却是电极活性材料发挥电化学性能的基础,是保障电极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材料,对提高电极性能至关重要。石墨是常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导电性好、膨胀率低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