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与地域:烧烤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的空间叙事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暑假,哗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烧烤美食类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该专题纪录片一共六集,每集长度约三十分钟,以展现全国各地烧烤美食与人文故事为主要内容。目前该片在哗哩哔哩视频网站上点击率已近五千万,成为该网站最受欢迎的纪录片系列之一。
  《人生一串》挑选了不同地域的烧烤文化,深入市井街巷展现平民百姓的夜生活,本文将采用空间叙事学探查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影像建构和地域关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探讨图像文本的空间叙事过程,并将着重分析《人生一串》的本土和主体意识构建,也即地域文化和市井文化,烧烤类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将饮食文化搭建于市井和地域之上,为空间叙事学提供了本土和主体意识研究的现实基础。因此,本文将从空间的叙事构成基础、空间叙事的作用功能和空间的叙事表达三个层面来剖析该纪录片中呈现出的强烈的地域和阶级意识。
  该片的叙事构成由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荧幕空间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不同的空间定义了《人生一串》的文本性质,也将烧烤生产活动和城市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消费人群的鲜明阶级特征,呈递了城市文化的市井韵味和突出了烧烤承载的特色主旨。以这三个空间分析该片空间叙事的构成基础,可在纪录片限定的时空纬度里,充分探讨城市文化与小人物,消费文化和空间生产的关系,其次,再从人物形象、意指符号和文本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人生一串》的空间叙事功能。在空间功能的分析里,空间为叙事服务,在刻画小人物,展露城市生态,链接叙事段落的作用中,展现出空间在影像文本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外,又以市井场域、城市景观以及群落的身份表达三个层次来进一步诠释空间的叙事效力。从而,本文可从施加影响的主体到有效的客体,全面探查空间在纪录片中发挥的结构性和叙事性作用。最后,在第三章的总结段落里,空间又以博大的容量承载了“烧烤”这一市井美食在人文环境里的新颖表达,为中国新世纪的美食文化和市井生活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本文将以空间的结构特征、社会思考和人文意蕴来总结该纪录片的空间叙事表达和主题创新,展现出整个纪录片所蕴涵和意图传递的人文情怀。
  纪录片《人生一串》实际上是以饮食文化为载体,旨在展现中国独有的一类市井文化形制——烧烤文化。烧烤既是一类饮食也是一类文化,亦是《人生一串》的叙事主旨,它从市井文化中总结出百姓生活的人文特征,并点出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以区别其他美食文化完成自身的主题特色。这类饮食文化与空间息息相关,可见空间在其叙事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因此,空间叙事研究在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上有其研究拓展意义。本文将以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作为个案研究,为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展开本土和主体意识建构提供研究材料,补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其他文献
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可以被称作是现存第一篇书法理论。卫恒经历了当时书法的转变与成熟,在《四体书势》中记录了汉字起源与书体演变。从哲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角度,他确立了书法艺术成立的正当性。《四体书势》一文最早被记录在《晋书》中,故文章的文献价值和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通过使用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四体书势》进行研究与解读,从而发现文章背后的观点。一方面,通过研究文章结构和内
学位
白夜,隐于昼。《白夜追凶》以“双生”为引,在日夜的时空更替下,将人物的命运不断地置叠于欲望挣扎的心理图式中。而本文正是以网络剧《白夜追凶》为研究对象,援引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相应的文本与影像分析,立足于人物关系的内在逻辑,从主人公之间的镜像关系出发,就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欲望的解读,最后将其置入社会的大场域中进行情节设置与符号意义的阐释。从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现实,在层层递进的叙述脉络中展开人
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一书,用文字的形式建构了西方的中国形象。随着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纪录片创作者在记录中国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开始用镜头向观众介绍世界的发展面貌。“1980年,以庄唯为编导的摄制组在加拿大拍摄的素材被编摄成两部影片,《加拿大纪行》和《加拿大见闻》”①应当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以异国为题材拍摄的国产纪录片。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国人需要、纪录片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纪录片创作者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扶持和创作者的不断努力,国产纪录片的创作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题材的优化、主题的拓宽以及叙述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观众喜闻乐见的国产纪录片呈现井喷之势,中国纪录片正步入一个繁荣的时代。在纷繁多样的纪录片作品持续涌现的浪潮中,不乏大量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的表现内容大都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材涵盖范围广阔,影像呈现优质精良,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题材类型表达,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必须在节目制作及宣传营销方面规避自己的短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整个时代的发展策略和途径。在户外真人秀节目审美疲劳的情况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像一阵清风在中国电视节目中悄然出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关注,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地成为各大卫视竞争的猎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节目制作的同质化严重
学位
在影视作品的经济价值被强调的影视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影视产业收入的多元化意义重大。目前,中国的票房收入屡创新高,电视节目、电视剧与网络剧的蓬勃发展与影视“IP”掀起的投资热潮虽体现了中国影视产业的红火,但中国的影视衍生品开发在高度发展的影视产业中相对乏力,对该产业的经济贡献有限,难以与影视作品的内容创作与发展形成良好互动。这一方面不利于影视衍生产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影视产业错失了一大收入来源。  
学位
2012年以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出现热播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卫视,陆续出现了一些口碑好、收视率高的文化节目作品,比如《信·中国》《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这些节目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内核,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建构节目文本。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在媒体业内,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必然与新型数字技术密不可分,与其他各类媒介形态融合发展。2003年,麻
学位
2017年初,湖南卫视推出《向往的生活》,该节目节奏缓慢,充满人文气息,一改以往综艺节目的格调,这一现象继而引出“慢综艺”概念。慢综艺节目与以往的节目类型有何不同,如何界定这种新的节目形态?“慢”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慢综艺节目本身具备哪些独特的叙事、情感、文化内涵吸引了受众?本论文的研究建立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诗意现实主义的视角,对我国慢综艺节目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分析。  论文的研究思路大致
在当下电视媒介环境中,电视文博节目发展势头正猛,但若想要获得积极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要兼顾社会性与时代性。社会性是指电视节目对受众群体的影响力,时代性是指电视节目要适应当下时代的各种需求并促进时代发展。二者的作用对象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即电视文博节目的受众。这种由单向传播转向受众参与的双向传播模式不仅是媒介传播的发展方向,更是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与受众互动更加频繁,电视除了用信息技术作为技术
作为备受电视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国内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在经历了早期简单复制的爆红节目《超级女声》和中期引进国外模式节目,打造出现象级节目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后,全国各大电视平台继续发力,开启自主研发创新模式,相继打造出收获好评不断的《跨界歌王》、至今已经成功播出三季的《梦想的声音》、以及2018年观众满意度最高的《声人人心》。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不断拓宽新领域的行为,为其保持着稳定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