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裂隙环形体理论模型及其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低渗透不饱和煤层因高强度开采而导致的瓦斯超限问题日益被重视。同时,我国普遍存在的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使得上邻近层随顶板垮落直接进入采空区垮落带,卸压瓦斯大量解吸,加剧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引起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频频超限。断裂带瓦斯抽采是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抽采位置的选择是抽采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抽采位置的确定受到覆岩裂隙发育形态、覆岩渗透率、层间距及卸压瓦斯运储规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实现抽采位置的精确定位,实现煤与瓦斯的高效共采,以申南凹煤矿为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现场实测等多种方法,充分运用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空间立体几何、地下水动力学、图像分析技术等理论知识,从实验室细观尺度和工程宏观尺度两个层面系统阐述了采动覆岩裂隙的形成与扩展机理;基于申南凹煤矿实际工程背景,研究了采动覆岩裂隙场的三维形态特征及其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规律,初步构建了采动裂隙环形体三维空间模型,并提出其表征参量和判别方法;针对采动覆岩不同区域物性特征的差异,提出了采动裂隙环形体渗透率计算模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现场测试;基于构建的采动裂隙环形体三维模型和渗透率计算模型,分析了采空区瓦斯在抽采前后的运储规律,提出了钻孔优化方案,并指导了申南凹煤矿20104工作面初采期和正常回采期的瓦斯治理工作。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采场围岩垂直应力的变化可分为两个大过程(增压过程和卸荷过程),四个小阶段(轴压增加阶段、轴压卸荷到围压阶段、轴压从围压卸荷到零阶段,轴压变为拉应力阶段)。实验室尺度上,在轴压增加阶段,随着轴向应力的逐渐变大,微裂隙将先后发生滑动摩擦、自相似扩展、弯折扩展、失稳扩展;轴压卸荷到围压阶段,微裂隙将会发生反向滑移变形;轴压从围压卸荷到零阶段,当σ1≤σ1f时,微裂隙发生起裂扩展;在轴压变为拉应力时,一部分微裂隙要张开,一部分微裂隙要发生闭合。工程尺度上,离层裂隙的形成与否可通过上下相邻两岩层弯曲下沉时的最大曲率和最大挠度进行判断;竖向破断裂隙的形成需要满足破断变形强度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采动覆岩在采空区外侧,存在侧向裂隙发育区,侧向裂隙在近采场区域发育不明显,在远离采场区域发育明显,侧向裂隙的形成与扩展可以认为是主弯矩、岩体卸荷拉裂、岩体蠕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2)初步构建了采动裂隙环形体三维空间模型、表征参量及其判别标准(表征参量有内延角、外延角、环宽、环高)。水平方向上,根据采动裂隙环形体四边所处位置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采场环体、回风环体、切眼环体、进风环体;垂直方向上,服从采空区覆岩“三带”的划分,将其分为采动裂隙环形体-垮落带(环体-垮落带)、采动裂隙环形体-断裂带(环体-断裂带)。(3)从顶板初次来压到采空区一次见方再到采空区二次见方,采动裂隙环形体的空间形态将先后经历帽状、方环体、长环体的过程。在平行采场的垂直切面上,覆岩采动裂隙的边界形态并非传统认识中的呈正梯形分布,而是在近采场区域呈现正梯形分布、在远离采场区域呈现倒梯形分布,呈倒梯形分布的距离约在采场后方150~200m以外;切眼环体的外延角经历了从90°,到95°再到99°的过程,说明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切眼侧的覆岩破断角在不断的变大;采空区一次见方时采场环体的宽度为64.5m,二次见方后为37m,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再到稳定的过程;采场环体内延角与采场环体外延角近似一致,稳定在57°左右;近采场60m范围内,顶板覆岩的垂直应力大多处于拉应力区,采场环体拉应力区的长度约为切眼环体拉应力区长度的2.5倍;远离采场区域,采空区覆岩的应力恢复过程从上往下传递,随着远离采场距离的增大,平行工作面方向采空区应力恢复的宽度逐渐变大,应力恢复区的宽度与距工作面的距离呈对数关系增长。(4)在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中,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表明:沿工作面推进方向,覆岩破裂范围以“(?)”字型向外扩展,覆岩破断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采场侧覆岩破断角约为50°;平行工作面方向工作面两侧存在宽度为25~26m的裂隙发育区,环形体的内延角为63°;使用非接触式应变位移视频测量仪,对开挖过程中覆岩的采动区进行监测发现,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回采过程中采动区的影响边界先后呈现拱状—类双曲线状—倒梯形状。现场实测表明:回风环体-断裂带采动裂隙以高角度裂隙为主,a>75°的垂直裂隙占比27.5%,倾角45°≤a<75°的高角度裂隙占比61.1%,倾角15°≤a<45°的低角度裂隙占比10.2%,a<15°的水平裂隙仅占比1.2%。(5)提出了采动裂隙环形体渗透率求解模型,指出环体-垮落带的渗透率使用Blake-Kozeny公式进行求解,环体-断裂带的渗透率使用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理论进行求解;引进了水力学中使用钻孔全景成像技术求解裂隙岩体渗透率的方法,现场实测回风环体-垮落带上部的渗透率为4.43 × 10-5m2,回风环体-断裂带的渗透率为3.81 × 10-8~3.01 × 10-5m2,覆岩渗透率随距离采空区底板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覆岩渗透率实验表明,采动影响下采空区覆岩的水平渗透率较原始水平渗透率增加了 400~2050倍,覆岩上部的水平渗透率低于下部的水平渗透率;竖直渗透率受竖向破断裂隙影响明显,当因亚关键层破断导致上覆软岩成组破断时,此区域竖直渗透率较低。采空区两边的竖直渗透率明显大于采空区中部的竖直渗透率,采动影响下采空区覆岩的竖直渗透率较原始竖直渗透率增加了 125~1900倍;Fluent模拟中,环体-垮落带的渗透率可近似按k1=-7e-6z+0.0001进行计算;环体-断裂带的渗透率可近似按k2=-1e-6z+6e-5进行计算。(6)通过对不同抽采层位和水平错距的抽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钻孔布孔位置在高度为35m,内错距离为30m时,抽采效果最优。20104工作面初采期前150m范围内设置5组钻场,各钻场的平均终孔高度依次增高,分别为15m、18m、24m、34m、38m;距离回风巷的平均内错距离依次为21m、22m、25m、28m、30m。正常回采期,每组钻场设计6个φ153mm的钻孔,钻场间距为30m,为保证高位钻孔的有效抽采长度,钻孔终孔平均高度为40m,内错距离以30m为中心扇形布置。
其他文献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矿井动力灾害,突出发生时,大量破碎煤粉和瓦斯快速向采掘空间抛出,抛出的煤粉和突出冲击波会对人员、设施等造成伤害。突出发生后,井巷内聚集的大量高浓度瓦斯还可能导致瓦斯爆炸等二次灾害。由于突出机理的复杂性,人们目前还无法对其进行完全预防和控制。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突出煤粉-瓦斯固气两相流动力学演化规律,阐明了突出动力现象在短时间内的破坏效应,以期进一步完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排放低等比较优势,是公认的最环保的运输方式之一,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随着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增加和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行业的能源消耗将进一步持续增加。所以,在当今全球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下,实现电气化铁路系
往复密封属于流体密封技术的一种,其结构简单、紧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矿业工程等众多领域以达到密封效果并阻止外界物质进入机械系统内部。在机械系统中,往复密封圈的失效会直接影响整机效率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时会引发安全事故。航空作动器密封属于往复密封,它是实现飞行控制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密封性能直接影响航空飞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本文以应用于航空作动器的斯特封作为往复密封的研究对象,基于
期刊
随着我国露天矿产持续开采,排土场垮塌、滑坡等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以鞍钢大孤山露天矿外排土场为背景,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软弱基底排土场变形机理及控制方法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现场调研研究了排土场堆积散体的粒径分布规律和分区特征;运用室内三轴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颗粒级配对排土场散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底摩擦试验和数字散斑技术,研究了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炭资源地下开采过程中诱发的动力灾害,突出发生瞬间抛出数以吨计的煤并释放高达数万立方米的瓦斯。在过去的150年里,大量专家学者对突出发生机理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充分地解释突出的完整过程。突出的综合作用假说广泛为大家所接受,但由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煤地质材料的天然属性,现有的突出理论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充分运用表面物理化学、弹塑性力学、渗流力学和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供给,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富源辽阔,煤炭储量巨大,尤其在神府东胜煤田和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神府东胜煤田开发技术成熟,产能稳定,煤层赋存条件好,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最重要产区。随着煤炭开采装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8m综采工作面的投产代表了我国煤炭开采的最高水平。由于8.8m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会伴
碳化钛(TiC)具有极高的硬度、高的熔点和高模量,以及相对较低的密度,被广泛用作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或金属表面复合涂层的增强相,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在这些金属基复合材料或涂层中,TiC增强镍(Ni)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以及陶瓷的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因而具有极好的剪切强度和抗压耐磨性能。然而,传统的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混合法及原位合成法等,无法避免TiC分布不
围岩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工程中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地质材料在其复杂的形成及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天然变异性(随机不确定性),以及由于缺乏现场特定信息和测试、设计阶段所引入的误差而导致的基于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认识不确定性)。虽然认识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使用保守的设计参数进行主观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对可变围岩响应的深入理解,上述做法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成本和施工进度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