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热铝合金成分设计及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Cu-Mn系列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可焊接和热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工业领域。但是,当工作温度超过250℃时,由于主要耐热析出相Cu Al2的快速粗化,使得高温性能出现显著的下降。随着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对耐热铝合金高温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耐热铝合金开发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合金化和微合金化结合热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在本文中,首先开展了Cu含量对Al-x Cu-1Mn(x=2,5,7.5wt%)合金的组织、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和等温热压缩流变行为研究。首次阐述了Al-Cu-Mn合金凝固组织中初生?-Al枝晶的壳-核结构及固溶过程中不均匀析出行为:在Al-Cu-Mn合金凝固组织中发现初生?-Al枝晶具有壳-核结构,壳中的铜含量明显高于核中的铜含量,壳结构为富铜区,核结构为贫铜区,随着铜含量的增加,富铜区的量明显增加;合金经过双级固溶之后,在壳(富铜区)及附近区域中析出了大量的弥散的耐热相TMn和Al Cu3Mn2杆状颗粒,在核的内部基本没有析出物,而位于共晶凝固组织中的Cu Al2相在固溶过程中大部分溶解及该区域内极度贫Mn导致无析出带的形成。这种固溶析出行为被特征为不均匀析出。随着铜含量的增加,析出相的数量显著增加、尺寸上变得更小,而无析出带也增大。固溶过程中弥散析出耐热相TMn和Al Cu3Mn2相导致合金固溶态样品300℃下屈服强度显著增加。经过时效处理之后,在TMn和Al Cu3Mn2相上或者周围析出了球形的亚稳Cu Al2相,但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容易溶解或者粗化,对时效处理后合金300℃屈服强度基本不产生影响。热压缩模拟研究表明:在高温下变形,三种合金的稳态流变应力都较小,适合高温形变成形;三种合金的热压缩变形激活能总体相差不大。将热压缩流变曲线特征分成四类并构建了流变特征与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合金成本、高温流变应力、高温力学性能等因素,Al-5Cu-1Mn合金被选择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合金。系统考察了Ni合金化对Al-5Cu-1Mn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研究中,首次将耐热铝合金中对高温强化起作用的相分为凝固结晶耐热相、固溶沉淀耐热相和时效析出耐热相,通过对比铸态、T4态和T6态下合金300oC拉伸的屈服强度变化,厘清了这三类耐热相在高温强化中的贡献度。针对Ni合金化的Al-5Cu-1Mn合金,研究发现固溶沉淀耐热相和时效析出耐热相对铝合金高温强化的贡献远大于凝固结晶耐热相的,并提出了新观点:在耐热铝合金成分-组织设计中应更加重视固溶沉淀耐热相和时效析出耐热相的作用。通过300oC拉伸实验后样品断口附近组织和300oC暴露后样品组织的TEM观察,发现时效过程中析出的极其细小???相在高温拉伸过程中转变成相对粗大的??相,但在高温拉伸变形过程中仍能强烈阻碍位错的运动,这是时效析出耐热相能显著提高合金高温强度的根本原因,这与人们已有的认识明显不同。系统研究了Mg、Ni、Ni+Zr微合金化对Al-5Cu-1Mn合金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0.5%Mg微合金化导致Al-5Cu-1Mn-0.5Ni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在共晶区形成了大量的山脊形的薄片状Al Cu Mg相(六方结构,晶格常数a=0.6 nm、b=0.6nm和c=0.71nm),同时使共晶Cu Al2相密实化,从而使铸态样品300oC屈服强度提升18MPa;Mg微合金化对合金固溶沉淀析出没有影响,但固溶过程中富Mg相重溶导致固溶态样品300oC屈服强度提升20MPa;Mg微合金化合金时效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可确定的富Mg的析出物,但形成了大量的Cu-Mg团簇,它在高温拉伸过程中转变成细小的粒状Al5Cu2Mg相颗粒(正交结构,a=0.61nm,b=0.79nm,c=1.84nm)。正是由于这种组织演变导致时效态样品300oC屈服强度显著提升了46MPa。Mg微合金化使固溶处理导致的屈服强度增量和时效处理导致的屈服强度增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产生了非常强的高温强化效应,但合金的伸长率也显著下降。同0.5wt%Ni微合金化相比,0.3wt%Ni微合金化尽管Ni含量降低了40%,但铸态、固溶态和时效态样品在300oC下的屈服强度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表现出近乎相同的微合金化高温强化效果。在Al-5.0Cu-1Mn-0.3Ni合金的基础上添加了0.15%的Zr进行微合金化,对凝固过程、固溶过程和时效过程中原有的组织演变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固溶过程中形成方块状的由Al、Cu、Ni、Zr形成的LPSO相,镶嵌于固溶沉淀耐热相TMn(Al20Cu2Mn3)和Al Cu3Mn2相的杆上。这是首次在铝合金中发现这种LPSO结构的相。无论铸态、固溶态还是时效态,无论300o下还是350oC下,Zr微合金化合金的屈服强度都高于未进行Zr微合金化合金的,0.15Zr的微合金化表现出明显的强度提升效应。在350oC下,Zr微合金化能显著提升固溶处理导致的屈服强度增量和时效处理导致的屈服强度增量,体现出在更高温度下Zr微合金化的强度提升效应。Zr微合金化显著提升了??相在更高温度下的热稳定性,从而显著提升了时效处理导致的350oC屈服强度增量。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耐热铝合金成分-组织设计中固溶沉淀耐热相和时效析出耐热相在高温强化中的重要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调整基础合金的化学组成为Al-6Cu-0.2Mn,进行0.3Ni+0.15Zr微合金化。固溶态组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固溶沉淀耐热相由杆状TMn和Al Cu3Mn2相转变成球粒状的Al3Cu Zr相(具有四方结构,a=0.82nm,b=0.82nm,c=0.26nm)。同Al-5Cu-1Mn-0.3Ni-0.15Zr相比,Al-6Cu-0.2Mn-0.3Ni-0.15Zr合金铸态、固溶态和时效态样品在350oC屈服强度分别提升了24MPa、51MPa和45MPa。该合金时效态350oC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145MPa和133MPa,而伸长率仍保持6.5%。是目前文献报道的Al-Cu系铸造耐热铝合金中的最高值。
其他文献
目前耐热铝合金(Al-Cu系和Al-Si-Cu系合金)的应用限制在250℃左右。随着对构件使用温度的要求升高,这些合金的高温强度和延展性成为一个关键参数。从设计角度来看,一个更好的参数是材料的蠕变抗力,这决定了工程部件的高温承载性能和寿命。工业用铝合金中含有多种复杂的二次相(如θ、T-Al20Cu2Mn3、S-Al Cu2Mg、富Ni相和新开发的富锰相等),其尺寸、形貌和热稳定性决定了铝合金的高温
高空长航时大柔性飞行器可用于执行侦察、监测、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提高气动效率、任务载荷,此类飞行器通常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具有大展弦比柔性机翼。大柔性飞行器结构与气动荷载耦合形成的气动弹性问题,与传统飞机有很大区别,体现在结构变形较大、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弹性振动与刚体模态产生耦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
相变材料在商业用途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它们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提高了许多家庭和工业部门中的能源存储和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相变材料在生物医学、电子、纺织、建筑和汽车工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相变材料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研究的材料囊括了许多种类,比如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分子基相变材料(包含有机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金属沉积技术LMD)的诞生使金属零件的设计与制造迈入了新的纪元。依托逐层添加式制造方法,激光增材制造的零件往往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定制化的功能梯度,在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以及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微观组织混乱、裂纹、气孔等缺陷缺少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手段,严重的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以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为
高碳珠光体钢丝是工业生产中强度最高的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同时具备优良的韧塑性,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缆索、汽车轮胎和高层建筑等国民经济领域。微合金化是超高强度珠光体钢丝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Mn、Si元素是最常见的添加元素。Mn、Si元素的添加,显著影响珠光体的共析转变过程及微观结构特征,对珠光体钢最终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Mn、Si元素在珠光体两相间存在明显的相分配,并具有显
铸钢件因其设计合理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工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热轧钢构件相比,铸钢件的浇注过程容易卷入气体、杂质等,并且缺少轧机轧制过程,导致铸钢中的缺陷数量远多于热轧钢中的缺陷数量。缺陷的存在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减小了构件受力时的有效截面面积,造成局部构件及整体结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铸钢件总是带缺陷工作的,该问题制约了铸钢材料、构件和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只有充分认识缺陷对铸钢件和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的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可见光,这一独特的发光特性使其在生命科学、光伏、传感、防伪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是当前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发展,上转换纳米晶相比有机染料分子或半导体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毒性小、稳定性好、探测深度远、辐射损伤低、信噪比高、无荧光闪烁等显著优点。稀土掺杂的六方(β)相NaYF4类纳米晶被认为是目前最高效的上转换体系,针对其在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可设计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汽车等领域,因此其力学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预测成为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相比于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具有预测效率更高、更加经济、更适应于材料的设计等优点,且由于复合材料是非均质材料,因此构建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并研究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完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从低阶尺
近年来,随着镁合金室温变形工艺技术的提高,采用累计多道次冷拉拔结合中间退火的工艺能够成功制备镁合金细丝和细管材等微型材。这些微型材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使得可降解吻合钉、缝合线、心血管支架、纤维增强骨科固定复合材料等应用成为可能。虽然镁合金作为可降解材料正是利用了镁易腐蚀的特性,但这也对镁腐蚀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镁合金的腐蚀速率过快依旧是镁合金在医用材料领域的障碍,如何使镁合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s)是目前已知数目最多的一类膜受体,它们调控了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信号传递以及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介导的信号传递。GPCRs与配体的结合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激活异源三聚体G蛋白并开启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果蝇的视觉信号传递系统是研究GPCR信号传导通路的良好模型。果蝇中Gαq基因编码G蛋白α亚基,产生七种剪接体并编码三种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