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局地微气候环境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认识其空间特征对微气候因子的影响机制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市民户外活动环境的热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实地监测方法定量化分析北京秋季城市绿地中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植物群落对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情况。再利用ENVImet软件对实测植物群落秋季微气候进行模拟验证,验证其在植物群落微气候模拟研究中的可行性。此后,通过ENVI-met软件模拟改变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值,进一步探究群落冠层形态特征与空间布局特征变化对微气候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植物群落微气候适宜性设计提出建议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秋季,植物群落可以明显降低空气温度,提升相对湿度,改善人体舒适度。白天时段内平均降温强度范围为0.95-2.84℃,平均增湿强度范围为4.52-8.85%,平均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范围为0.32-1.55。不同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强度及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各不相同,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强度及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随LAI和三维绿量密度增大而增大。(2)ENVI-met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小尺度植物群落微气候时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3)植物群落因冠层形态和空间布局不同微气候效应会有所差异。从植物群落冠层形态特征来看:树高、冠幅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冠下高和冠形的影响较弱。乔木树高越高、冠幅越大,群落的降温增湿强度越大,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越大。冠下高越高,群落降温强度和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越小,增湿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冠下高为2m时增湿强度最大。冠形中对微气候调节相对较好的为圆柱形,较差的为倒圆锥形。从植物群落空间布局特征来看:种植密度越大,垂直层级结构越丰富,群落降温增湿强度及人体舒适度改善强度越大,水平布局形式对于群落微气候的影响不大,相对而言,自然集群式对空气温度的调节效果更好,随机散点式对相对湿度的调节效果更好。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植物群落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合理增大植物群落绿量;构建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复合型植物群落;选择高度较高、冠下高较低、冠幅较大、冠形较为饱满的乔木。
其他文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石材的应用,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建国以来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采工作,而开采过后遗留下了众多的采石废弃地,随着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热点。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一些采石废弃地逐渐进入城市范围内,对城市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影响,除了对城市风貌、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存在着雨洪灾害、水土流失、泥石
学位
学位
海岸带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拥有典型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境。这些优良的特点使海岸带成为海滨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开发强度不断增加,海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域内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已建成的海滨景观项目也普遍出现相互模仿,风格缺失的现象。因此在当下,基于地域景观特征研究的海滨景观规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一方面总结梳理地域景观的内涵、构成以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就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泛推行,人们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同时乡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水平以及游客对乡村景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及村民的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评比的重要指标。同时乡村建设时也面临着乡土特色缺失、景观同质化、景观单调等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国家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逐渐加重,土地盐碱化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世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使农林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郊野公园在应对城市生态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满足休闲游憩需求等方面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时代背景,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了解盐碱地的概念、成因与危
在当今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得以拥有新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等值不同质,内外动力兼具”的新型人居聚落。然而,现行的乡村规划对乡村内在发展逻辑、本土特色和村民主体性的忽视,导致其特色格局要素受到冲击,地方社会不断式微,极大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因此,立足于当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经济条件,反思以往的规划实践误区,亟需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规划范式、理念和技术体系。本文首先对乡村发展脉络
远缘杂交是培育无髯鸢尾新品种的重要途径。将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饰冠鸢尾进行杂交,设置系间杂交组合25个,亚属间杂交组合22个,授粉4166朵,收获种子19395粒,杂种苗2481株。通过胚拯救获得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饰冠鸢尾杂交后代,对5个西伯利亚鸢尾品种间杂交组合和黄菖蒲与玉蝉花后代进行表型性状遗传与变异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远缘杂交:‘S7’(西伯利亚鸢尾)×有
学位
大花葱由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观赏性在国内花卉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但其繁殖效率较低,通常采用分球繁殖,多数优良品种增殖系数一般只有2~3,大大限制了大花葱的快速发展。大花葱多数品种花而不实,限制了其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的发展。本试验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建立大花葱高效再生体系,提高繁殖效率;二是诱导大花葱‘大使’(Ambassador)品种染色体加倍,以期获得性状更佳、可育性增强的多倍体品种。再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