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条件下普通铁路道岔转辙区轮轨接触与动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载运输更是尤以大运量、高效率、低运价见长,因而为许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大宗货物运量大的国家所青睐。根据我国2013年颁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今后专用线要按30吨轴重标准设计,既有线要开行27吨轴重货车”,在既有普通铁路开行重载货运车辆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难题。道岔是铁路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其内轮轨相互作用复杂,结构易发生病害,养护维修频繁,当列车轴重提升时更会加剧此类问题。
  本文以27t轴重重载货车和12号60kg/m钢轨混凝土枕单开道岔为研究对象,从道岔转辙区轮轨接触特性和动力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出道岔区动态轮对切片投影法和应力非线性修正法研究了转辙区静态轮岔接触特性,并引入负斜率摩擦特性以考虑道岔区内轮轨大滑动情形对其切向力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27t轴重重载货车-12号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转辙区内轮岔动力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以及行车速度和轮轨摩擦系数对动力作用的影响规律,最后将动力学计算的结果输入至动态轮对切片投影法和切向力计算程序,研究分析了行车速度和轮轨摩擦系数对动态轮岔接触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提出了道岔区的动态轮对切片投影法(DWSP)。通过轮岔静态接触计算发现了在不考虑轮对摇头角和横移量的情况下轮轨接触点从基本轨向尖轨转移的过程发生在尖轨尖端后2.15m~2.28m范围内,并且该范围长度会随摇头角的正大而缩短,随车辆轴重的增大而延长;随着轮对向曲尖轨侧的横移量增大,接触点位置逐渐全部转移至尖轨。
  (2)将动态轮对切片投影法计算得到的转辙区轮轨接触斑内的法向应力分布与权威的轮轨接触程序CONTACT和Hertz理论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3)将应力非线性修正法计算得到的转辙区轮轨接触斑内的切向应力分布与权威的轮轨接触程序CONTACT和Kalker简化算法FASTSIM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面:随着尖轨顶面宽度的增大、轮对摇头角的正向增大、轮对向曲尖轨侧的横移量增大尖轨上的切向接触应力均呈现增大趋势。
  (4)考虑到道岔转辙区内大滑动情形频繁出现,为反映滑动区占主导后对轮轨切向力的影响,引入负斜率摩擦接触特性对转辙区内轮轨切向力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研究发现:基本轨和尖轨内切向接触力随车轮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不变,切向接触力最大值均下降了30%。
  (5)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典型27t轴重货车与12号单开道岔的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重载货车侧逆向通过道岔转辙区的动力响应。结果表面:轮对1轮轨动力作用最为剧烈,轮轨垂向力峰值可达160kN,横向力峰值60kN;进入转辙区后由于尖轨型面的变化引起轮轨作用激扰,车辆系统和道岔系统的振动加速度均增大,且横向加速度的量级要大于垂向振动加速度;行车速度的增大对转辙区内的轮轨作用力的增大作用显著,进而增大转辙区内车量和道岔系统的横向振动加速度,但是会减小3位和4位轮对的横向位移;增大轮轨摩擦后转辙区内轮轨作用力也会增大,但是轮位1外轮外轮轮轨作用力会随摩擦系数增大先增后减,轮位3外轮横向力在摩擦系数0.1时较大摩擦系数情况大,且当摩擦系数为0.1时轮位2和轮位3发生打滑。
  (6)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作用代入到轮岔动态接触模型中,研究分析了车轮与道岔转辙区动态接触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动力荷载情况下轮轨接触点从基本轨向尖轨的转移过程比静态荷载情况会提早完成,4个轮位轮对轮轨接触点完全转移至尖轨对应的距尖轨尖端距离分别为1.20m、1.42m、2.08m和2.31m,轮轨接触点过早转移至尖轨将对其产生较大的损伤;1位至4位轮对下钢轨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值分别为6.63GPa、5.32GPa、4.65GPa和2.11GPa,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与接触点完全转移至尖轨的位置相近;最大切向接触应力值分别为1.99GPa、1.60GPa、1.40GPa和0.63GPa,修正后为1.32GPa、1.45GPa、1.32GPa和0.49GPa,负斜率摩擦特性对1位轮对的修正效果最为明显。行车速度的增大会使3位和4位轮对的接触点转移发生0.08m的滞后,同时使1位和2位轮对下钢轨法向和切向接触动应力小幅增加,3位和4位轮对下钢轨法向和切向接触动应力减小;摩擦系数的减小会使轮轨接触点转移位置延后,减小2位至4位轮对下钢轨法向接触动应力,但是会增大1位轮对下钢轨法向接触动应力。
其他文献
本课题以连身袖结构基型为基础,结合汉服款式、结构特点,得到具有普片应用意义的汉服基型,并以此来设计汉服结构。本课题拟仿照现代服女装结构设计原理,探索汉服基型,并应用于结构设计中。在现代女装结构设计中,往往在女装原型基础上,建立三种基型:紧身型、合体型、宽松型。在设计服装结构时,根据服装的款式、合身情况对号入座,在基型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上的设计。由于汉服发展的历史相当悠久,在不同时代发生着变迁,形成了
学位
建筑外墙用防水透汽型非织造材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防水材料,它不仅可以防止雨水通过墙面侵入建筑内部,还可以有效排出室内湿气,避免水汽常年滞留于防水层之内导致的防水层结露、保温层失效、墙面霉变、外贴面脱落等问题,保障了建筑安全及人们的居住质量。美国杜邦公司最先将防水透汽非织造材料引入市场,但由于杜邦对生产工艺闪蒸法的独家垄断,国内只能采取其它的加工技术手段来实现防水透汽非织造材料的生产。  鉴于此,本
本文针对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制备方法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纤维制品透气性差、手感僵硬等缺点,以亲水丙纶织物基底材料,通过紫外线照射和电磁处理界面改性,制备了高疏水超亲油丙纶织物,并应用于高效油水分离。此外,利用纳米二氧化钛涂层、UV照射、超声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单向导水能力的丙纶织物。  1、通过将亲水丙纶织物在紫外线辐照处理,制备出具有高疏水一超亲油丙纶织物,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环
学位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的常用方法,其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高、纤维连续性好等优异性能,在纺织服装、传感器、组织工程和能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静电纺丝一般产生单股射流,导致纳米纤维产量较低,制约了纳米纤维产业化发展。  论文综述了传统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提高静电纺丝纤维产量的改进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辅助电极静电纺丝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
学位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可作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其中,反渗透(RO)技术是一种先进膜分离技术,因易操作、占地面积小、高效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海水脱盐及苦咸水淡化过程。三醋酸纤维素(CTA)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且耐氯性好,可作为RO膜材料应用于海水淡化处理过程。但CTA在中高压操作时易被压实,造成膜渗透通量降低、膜运行稳定性变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基于熔
学位
随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服装电商需要通过转型和创新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一些新型网络时装公司则应运而生,因此,市场上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网络公司,它们熟悉内容的运营,也在时尚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时装产品开发并不了解,更缺乏营销的经验,这使得它们将业务转向时装品牌经营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本论文以某网络公司向时装领域进军的转型策略为研究对象,将其定义为新
近年来,随着品牌传播融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服装市场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服装体验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自助、互动、线上定制等的出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定制的体验诉求日益强烈,但由于这些新的体验方式还处于发展初期,多数定制平台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表面化等问题。如何实现消费者的体验升级成为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使消费者在线上浏览、定制过程中能够
学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与碳纤维、芳纶纤维并称三大高强度纤维,是用于复合材料增强体的重要纤维材料之一。同时其体积质量比水低,在开发质量轻、便于运输安装的复合材料上具有优势。本文为研究开发质量轻、强度高的墙体板材或车船壳体板材,设计研制以UHMWPE短纤维纱为增强材料、以热固型环氧树脂为基体的中空直角蜂窝状复合板,为此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多层联锁结构孔状机织物形成的组织机理;研
蒸发器钙结垢是制浆造纸碱回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它制约着碱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此,研究者对控制和减少蒸发器钙结垢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除垢以及结垢的形成。关于在制浆过程中形成蒸发器钙结垢的草酸根、碳酸根和溶解钙产生规律的研究报道甚少。而对制浆过程中草酸根和碳酸根来源的研究更为鲜见。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通过新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碳酸根
学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与噪声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主要是围绕增大结构刚度,降低部件阻尼的方法进行减振,然而这类减振措施会加剧钢轨磨损,增加轨面垂向动位移,加剧轨面不平顺,从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鉴于现有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声子晶体结构的带隙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三维周期性特征的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研究这种周期性板式无砟轨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