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损伤后瘢痕切除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是由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和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导致大量神经元轴突断裂,被破坏丢失的神经元无法再生,损伤区由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修补后形成胶质瘢痕。损伤早期,胶质瘢痕包裹在损伤组织周围与外界隔离,保护正常组织,限制了损伤的扩散;构成瘢痕的胶质细胞释放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等,来保护神经元及促进轴突再生。然而,随着胶质瘢痕的成熟,其空间结构逐渐致密,成为阻碍轴突延长的物理屏障;同时,瘢痕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的抑制性因子抑制神经元再生及轴突伸长,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抑制性因子在瘢痕组织基质中不断沉积,形成化学屏障。胶质瘢痕的形成最终阻断了损伤组织中上、下行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困难的重要因素。胶质瘢痕的形成对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及轴突再生在不同时间段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时间、作用机制及调控因素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通过探索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寻找如何有效地掌控胶质瘢痕使其发挥有利作用的方法,并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研究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胶质瘢痕形成特点及对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找到能够发挥胶质瘢痕有利作用的时间点并深入解析其促进作用发生机制;第二阶段分析瘢痕切除后促进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微管稳定剂紫杉醇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药物,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证实紫杉醇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区βⅢ-tubulin的表达,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建立了符合研究需要的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BBB评分、皮层诱发电生理、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方法,在损伤后的各个阶段筛选出与运动功能恢复相关的关键时间点。研究结果发现,脊髓损伤后的第5天,损伤区可见透明胶质瘢痕形成;损伤7天以后,大量Nestin和GFAP共染阳性细胞出现,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向瘢痕组织中央迁移,并在损伤后的10-15天内细胞数量达最大值。损伤后15-30天,损伤区的病理生理活动已趋于平稳,组织解剖可见结构紧密、韧性较强的透明成熟胶质瘢痕形成。行为学BBB评分在损伤后的45-60天陆续达到7分后进入平台期,损伤后的第45和60天是行为学变化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综合分析,脊髓损伤后的第5、7、10、15、30、45、60天是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时间节点。接下来,将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按照损伤后第5、7、10、15、30、45、60天这7个时间节点随机分组,各组在对应的时间点切除瘢痕组织后持续饲养至损伤后第120天;选择未切除瘢痕的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作为对照组。期间采集各组大鼠的行为学BBB评分、皮层诱发电生理和组织学染色数据。结果发现,切除瘢痕组织后的大鼠运动功能逐渐出现恢复,且再次形成的瘢痕组织中可见有神经元出现,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尤其在损伤后第7、10、15天切除瘢痕组织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最为显著,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长轴突神经元贯穿于新生瘢痕组织中,在损伤断端间形成新的连接,βⅢ-tubulin表达量显著增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损伤后第7、10、15天这三个时间点所对应的瘢痕切除前后的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后发现,该运动功能的恢复涉及到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调控而发生的,主要通过调控免疫、促进神经发育、稳定内环境、减少细胞凋亡等方式为神经元及轴突再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瘢痕切除后引起的βⅢ-tubulin表达量增高,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与基因Tubb3上调和Tubb6下调相关。Tubb3基因可编码βⅢ-tubulin,是神经元骨架和纺锤体的主要成分蛋白,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过程中不断聚合和解聚,影响神经元的分化以及轴突生长。Tubb6基因编码的βⅥ-tubulin在微管蛋白亚型中性质较为独特,Tubb6基因的过度表达会破坏细胞内的微管结构,导致细胞内微管稳定性降低,相反,Tubb6基因下调可以促进微管稳定。这提示我们微管的稳定性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促进神经元及轴突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发现,微管的稳定性加强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及轴突再生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管稳定剂紫杉醇是首个被发现作用于真核细胞微管系统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低浓度紫杉醇可以调低微管动力性来稳定微管,高浓度则促进微管发生聚合。文献报道,紫杉醇既可以通过与β微管蛋白结合,上调Tubb3基因的表达,又可以通过降低胞内Tubb6基因的表达来稳定微管。因此推测紫杉醇可能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效,并通过体外和体内两条途径进行了验证。体外实验采用出生24小时以内的SD大鼠乳鼠大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外培养和增殖后,在其分化阶段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低剂量紫杉醇(<7 nmol/L)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脑源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轴突伸长;适宜浓度区间(3.5-5 nmol/L)的紫杉醇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同时提高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成熟度,且分化所得均为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而较高浓度(>10nmol/L)的紫杉醇对神经细胞则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作用。因此,体外实验表明当紫杉醇位于适宜浓度区间3.5-5 nmol/L时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有效促进其轴突伸长。体内实验采用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我们在损伤后立即将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紫杉醇白蛋白纳米微球移植入损伤缺损区。该生物材料可以使恒定剂量的紫杉醇在损伤区缓慢的持续释放达30天,同时生物材料也在30天后被机体彻底吸收。结果显示,剂量为0.05-0.5μg/只的低剂量紫杉醇可以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区组织中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促进损伤区神经元再生及轴突伸长,并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综上所述,本课题分析了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瘢痕组织对神经元再生及功能修复的影响。提出脊髓损伤后第5、7、10、15、30、45、60天是功能恢复的重要时间点,而且损伤后第2周的变化过程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在脊髓损伤后的第2周将瘢痕组织切除后,损伤组织中Tubb3基因上调和Tubb6基因下调促进微管稳定并引起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促进了神经元及轴突再生,是脊髓损伤治疗的关键时间窗。同时我们还发现,微管稳定剂紫杉醇可以与β微管蛋白结合,上调Tubb3基因促进βⅢ-tubulin表达,下调Tubb6基因使细胞内微管稳定;经体外实验发现,3.5-5 nmol/L浓度的紫杉醇诱导体外培养的脑源神经干细胞向多极神经元分化,并促进轴突伸长;体内实验证实剂量为0.05-0.5μg/只的低剂量紫杉醇,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区组织中神经元再生及其轴突伸长,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从而证实紫杉醇具有治疗脊髓损伤的功效,并完成了体外和体内应用的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的验证,揭示新的药理作用,为紫杉醇用于脊髓损伤治疗这一新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加速“老药新用”进程。
其他文献
目的:乳腺癌的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状态预测是乳腺癌临床诊疗决策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自动乳腺容积扫查(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ing,ABVS)的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乳腺癌的无创诊断、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和术前HER2状态预测的临床
学位
干奶期母牛适宜营养水平和生后犊牛适宜生长速度是奶牛养殖中有争议的科技问题。干奶期母牛及生后犊牛的营养水平可能影响胎儿及生长期的乳腺发育,是评定干奶母牛及生后犊牛适宜营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受试验技术的限制,相关研究资料极少,尚难以从后代乳腺发育的角度做出评估。据此,本文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有价值的一般规律,为在奶牛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指引性依据。共进行了4个试验,分别观察母鼠营养限制对仔鼠胚胎期乳腺
学位
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健康、制约奶业发展和影响奶制品安全的头号疾病,可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奶牛乳腺炎致病因素复杂、病理机制不明且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传统观点认为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病原体入侵乳腺导致的局部炎症,但在生产实践中,奶牛乳腺炎常继发或伴发于以胃肠道菌群紊乱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小鼠模型中,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发乳腺炎并增加病原感染诱导乳腺炎的严
学位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女性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特征除了月经异常和高雄激素血症等生化改变外,还导致约40%的患者罹患不孕症,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维生素D作为一种维持人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其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人类几乎所有细胞均有表达,女性生殖系统中广泛分布于卵巢、子宫内膜和胎盘等组织
学位
目的 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和钙联合应用对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就诊于临汾市人民医院的162例PCOS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维生素D水平与体质指数(BMI)、睾酮(T)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将维生素D缺乏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爱乐维,
期刊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失调之一,会导致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各种并发症,如不孕、子宫内膜病变、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及心理问题等。近些年,维生素D缺乏普遍出现在PCOS女性中,说明维生素D可能与PCOS疾病的进展与转归息息相关。由于维生素D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来调控基因转录的,所以维生素D对PCOS的影响可能与VDR基因多态性有关。本文从维生素D与PCOS的两个主
期刊
清末 ,在成文制度方面 ,衡山县相对稳定 ,国家行政权力的边陲是县级 ,官治和自治的边界相对清晰。其主要原因是 ,县政乡治体制能满足王朝对农村经济资源的索取。民国期间 ,地方政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行政权力从县级下沉到乡镇级 ,乡镇从地方自治单位成为了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其主要目的是 ,加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以获取城市政治统治和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
期刊
<正> 使用说明:本《自学指导》是以教材为准,根据干部函授教育特点编写的,目的是为学员提供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重点的方法、途径,以便与面授相配合,提高自学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系统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自学指导》以章为单元,每章包括目的要求、
期刊
<正> 上编:外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 奴隶制时代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 一、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四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了解“君主制”、“寡头制”、“共和制”的根本特点,并掌握各种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主要内容。这一章主要学四个古代国家的政
期刊
第一部分乳头内注射示踪剂检测大鼠腋窝前哨淋巴结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目的:探究采用乳头内注射示踪剂方式检测大鼠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可行性,为寻找SLN注射示踪剂提供不同的注射部位和方法,并对比乳头内注射条件下,不同示踪剂及组合示踪SLN效果,为进行SLN特异性定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rague-Dawley成年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