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科举探花诗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晚唐科举探花诗是指中晚唐时期专门围绕新科进士杏园探花宴会进行吟咏的诗作,这里既包括整首诗围绕杏园探花宴集展开抒情的诗歌,也包含某首诗中借杏园探花宴集抒发与科举有关思想情感的个别诗句。笔者据《全唐诗》统计,这类诗歌有110首左右,涉及白居易、元稹、姚合、温庭筠、郑谷等近五十位诗人,这些作者主要为中晚唐诗人,且大都有科举经历。中晚唐科举探花诗不仅拓展了唐诗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还充分地展现了中晚唐科举社会风貌及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是我们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贵艺术宝库。论文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晚唐科举探花诗的界定,在梳理杏园探花宴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中晚唐科举探花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基本面貌。第二部分以探花郎、久试一第者、累举不第者三类不同身份经历的诗人对杏园探花宴集的不同感受为切入点,从诗歌内容上将中晚唐科举探花诗分为三种情感类型。第三部分主要从意象种类、表现技巧以及语言特色三个不同角度对中晚唐科举探花诗的艺术表现力进行挖掘。最后,文章在前面不同分类的基础之上,从科举史事、科举士风及进士情结与酬唱三个角度进一步阐释中晚唐科举探花诗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其他文献
谪戍制度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后在秦始皇时期有了明确记载,经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变革与更新,至清代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谪戍体系。清代有大批文人,或因派系争斗而受牵
“十七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肩负着教育少数民族族众的重要使命。这些小说侧重描写少数民族“精神成长”,实现其由原始自在的“族群意识”到“现代意识”(“革命意识”、“阶
刘勰赋论集汉魏六朝赋论之大成,是中国赋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产生与当时广阔而深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齐梁时期社会环境的缓和、低层士族地位的上升以及统治者尊儒崇文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生于明末的官宦家族,祖父王希烈官至礼部侍郎,父亲王时熙为太仆,名在东林,家学渊源甚好。甲申国变后,王猷定开
废弃电路板是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含有大量金属,如铜、铝、铁、镍、铅、锡、锌、金、银、钯、铑等,具有重要的回收价值。同时,还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有
“工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声之一;而这些文本背后所呈现的“文学想象”也是考察共和国进程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胡万春是“上海工人作家群
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大量住宅小区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地产产权日趋多元化和动态化,物业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梅娘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的女作家,对她的研究和介绍一度沉寂,新时期以来重被发现,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本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从接受史和阐释
本论文以“文学主体性”理论为基础并吸收创作心理学指导,具体分析于坚的散文作品。本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于坚是
“社会诗学”这一概念最初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迈克尔·赫兹菲尔德提出,是人类学用以检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撰述风格的一个关键概念。综合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