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与长期预报技术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and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上的两大热点议题,掌握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做好准确的降水预报对防灾减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降水特别是极端降水具有高度时空异相性,在区域尺度上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仍不清晰。另外,由于气候和天气系统固有的混沌性和随机性,在降水预报行业中,随着预见期延长,其影响因素随之增加,不确定性也增大,导致中长期特别是长期降水预报的难度很大。纵观国内外降水预报权威机构,少有发布预见期为一个月或更长的预报产品,而现有长期降水预报方法的精度仍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探索长期降水预报新技术,提高预报精度尤为必要。本文立足于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技术瓶颈,研究了三峡水库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索流域汛期月降水预报新技术,以期为三峡水库防洪兴利调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
  (1)提出了考虑前后期降水的极端降水事件(EEP)概念,分析了三峡水库流域EEP雨型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流域单峰且雨峰靠后的EEP占主导,长江源头和流域中游地区单峰和双峰EEP的场次降水量均普遍小于其他地区,向家坝以下地区单峰和双峰EEP的场次历时/集中度普遍短于/高于向家坝以上地区。流域单峰且雨峰靠后的EEP频率和降水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类型的EEP趋势不显著。
  (2)探讨了向家坝至三峡水库区间极端日降水雨型及时空变化规律。向家坝至三峡水库区间单峰、雨峰靠后的极端日降水雨型占主导,雨型为单峰且雨峰靠前以及雨型为双峰且雨峰靠前、靠后的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在 2003-2016 年期间呈增加趋势,而雨型为单峰且雨峰靠后以及雨型为双峰且雨峰居中、靠后的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呈相反趋势;区间内平均每场极端日降水的量级基本在100mm以下,但靠近向家坝的地区有部分超过100mm;在靠近三峡大坝的地区,主导雨型自2010年之后由单峰且雨峰靠后的雨型转变为单峰且雨峰靠前的雨型。
  (3)单因子回归、多因子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对三峡水库流域1961-2017年汛期5~10月的月降水量预报检验中表现各有优劣,适用月份也不相同。单因子和多因子回归模型分别适用于 8 月和 9 月份的预报,随机森林模型适用于6月和10月份预报,支持向量机模型适用于5月、7月和9月份预报,且四种预报模型在预报 5 月和 6 月份降水上精度较好,但在后汛期 9~10 月表现较差。
  (4)以海温场为预报信号,提出了时变海温多极指标(TVMSST)概念。指标引入了13种前期海温波动模式、关键海温极子和时变海温极子,包含了三类参数:关键海温极子联合系数、时变海温极子联合系数和贡献度,其中时变海温极子联合系数、关键海温极子贡献度和时变海温极子贡献度参数具有时变性。根据不同前期海温波动模式的选取,TVMSST可用于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以TVMSST为预报因子,构建回归模型并对三峡水库流域1961-2017年汛期月降水量进行预报检验,证明基于TVMSST的回归模型能有效模拟月降水量。在预见期1~3个月情形下,TVMSST 的集合预报和确定性预报精度均随预见期的延长而下降。基于TVMSST 的回归预报模型预报精度高于传统的单因子回归、多因子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特别在6月和9月份的降水预报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5)构建了考虑大气环流因素的多因子降水预报模型,通过将多因子预报模型与基于TVMSST的单因子预报模型组合进行月降水预报,提出了因子预报意见指数作为判别条件:当因子预报意见指数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总预报因子个数的一半时采用多因子预报模型,否则采用基于TVMSST的单因子预报模型。预报检验结果表明组合预报模型能有效模拟1961-2017年三峡水库流域汛期的月降水量,2018年汛期月降水实践预报也论证了组合预报模型的适用性。预报检验中,模型精度随预见期的延长而有所下降,但集合预报和确定性预报的效果均优于TVMSST单因子预报模型,特别在主汛期7月和8月份降水预报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
其他文献
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建筑业就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结构体系。这种组合墙的机理是用两块外包钢板夹着核心混凝土。这种结构体系理想地将两种建筑材料结合在了一起,尽管钢材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相差甚远。嵌入在内部的剪力连接件将两块钢板同时被联系在一起,使得混凝土和钢材的组合性能得以发挥。现有研究的对象是采用规则和异性的钢板,不同形状简单和复杂的剪力连接件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组合墙
学位
供水事故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安全、平稳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供水管道往往敷设在地下,其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目前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偏重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少。管道不均匀沉降和腐蚀是导致供水管道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有助于提高埋地供水管道安全事故的主动防控能力,保障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 
随着建筑节能措施的推进,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逐步提升,内扰负荷占比增加使得建筑空调负荷的不确定性突显。同时,随着能源供给侧及需求侧的改革,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能源供给中承担重要角色,建筑将从“降耗时代”跨入“赋能时代”。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固有间歇性及不确定性将增加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确定性设计方法由于未考虑设计边界的多重不确定性,在经济性及可靠性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此外,随着建筑从能源消费者角色到能源产
日常生产生活中意外爆炸事故较多,政府办公楼、地铁车站、大型商场娱乐场所等的重要建筑物成为抗爆设计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目前抗爆设计规范中对于建筑结构抗爆性能研究的荷载主要以化学炸药爆炸、燃油气爆炸产生的荷载类型为主,对强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破坏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应用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分别基于单个构件和空间框架两个层次,对强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框
导管架平台是海洋能源开发工程中常用的固定式平台,其基础常为多腿单桩或群桩基础。自升式钻井船常被用来为没有自备钻机的导管架平台进行钻井和修井作业。钻井船作业时,需要在靠近平台的位置将大直径钻井船的桩靴贯入海床中。受钻井船作业臂长度的限制,随水深增加,桩靴贯入位置与平台桩基之间的距离会小于1倍的桩靴直径,此时桩靴贯入排开土体导致的挤压荷载会对邻近桩基础的稳定产生明显影响。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的机理与分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新的纵向立体化开发与利用阶段,工程安全和环境安全已经成为软黏土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要求。研究表明,软黏土的不良工程特性和复杂的建设环境是引发工程事故的关键所在,一旦出现严重的工程事故,将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周边环境和社会产生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建设和服役环境中,软黏土承受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动渗耦合)作用,其力学行为与单一动应力场和静应力
学位
随着海洋油气开采逐渐向深海、超深海发展,深海管道一般采用裸置方式铺设于海床面上,为了保证原油的流动性,在输油过程中会承受100℃以上高温及管道内部高压共同作用。在深海高温/高压的工作条件下,单层管道已经不能满足设计和输送要求,管中管作为深海管道的一种结构形式逐渐在深海油气开采输送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温高压引起的轴向压力会导致管道产生不可控的屈曲,从而造成管道的屈服破坏,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
雪粒在风力作用下会发生复杂的漂移运动,随着建筑物周围和屋盖上积雪的不均匀沉积,建筑的气动特征也会随着改变。大量的案例表明,屋面上雪粒的不均匀沉积及其造成的气动效应改变对建筑屋盖结构的安全、舒适和耐久度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积雪造成的建筑物倒塌事故常出现于大型公共设施屋盖结构和简易钢结构中。为此,本文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常规积雪侵蚀实验方法进行了验证,发现常规方法
学位
煤矿深部巷道开挖后,由于高地应力与围岩低强度之间的突出矛盾,极易发生大变形失稳致灾。为实现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需要揭示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失稳过程及其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为此,本研究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方法(FDEM),开展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破裂碎胀变形及稳定控制模拟研究。目前,FDEM存在计算效率低、计算参数多且取值依据不明确、岩体加固模型少、锚固支护作用机理算法研究不足,无法有效模拟研究预应
基于运行能耗数据科学描述建筑用能特征,评价建筑实际用能水平,是衡量节能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节能措施的基础,对引导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降低采暖能耗是严寒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相关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能否在合理评价建筑实际用能的基础上寻求节能减排的新举措,仍有待探究。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为例,基于不同层面下建筑的运行采暖能耗特征,围绕建筑用能水平评价及用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