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反叛·觉醒:《血色子午线》中成长主题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今美国影响力最大的西部边境小说家之一,由于其一直致力于描写美国及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从而受到广大北美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赞誉。  《血色子午线》是科马克·麦卡锡的转折之作。由于小说中对于血腥场面着墨过多而受到一些评论家的责难。故事情节围绕着主人公那小孩的西行之旅展开。科马克·麦卡锡通过那小孩西行之路上的遭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其对战争持反对态度。此外,一幕幕血淋淋的厮杀场面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国西部神话,展现了美国西部的真实面貌。同时,那小孩失败的西行追梦之旅反映了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外评论家给予《血色子午线》较高的关注,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外对于《血色子午线》主题的探讨大多聚焦在折射历史事件,解构美国西部神话,小说中的暴力与道德等方面,缺乏对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梳理以及其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的描绘。  本文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分析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生活过程中从出走、追寻梦想到反叛,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至觉醒后的困惑的成长轨迹,并探讨《血色子午线》中的成长主题。  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地是科马克·麦卡锡的文学成就以及写作风格,小说《血色子午线》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地是成长小说的起源、发展与特点,为后面的文本讨论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分离。在这个过程中,那小孩离家出走,踏上追梦之旅,渴望用辛勤的劳动获取平等与他人的尊重。但西行之路上的所见所闻致使他丢失了最初的想法,最终成为一名冷酷的杀手。第四章重点聚焦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反叛。那小孩在习惯血腥杀戮后,格兰顿帮突遇大屠杀。同伴们的相继离世对他造成致命的打击,前牧师托宾的失踪使他获取顿悟。他所期盼的美好生活顷刻化为乌有。随即,他便开始了对权力、暴力的反叛。第五章讨论地是主人公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自我觉醒之路。那小孩在自我放逐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救赎自己。但离开法官的那小孩最终还是不知道往哪儿去,他困惑、迷茫,以至于选择回到法官身边,企图和法官谈判解决问题。文本以开放式结局收尾。最后一章是整个论文的结论部分。  在《血色子午线》中,科马克·麦卡锡塑造了一个无名无姓的主人公,旨在传达这样的信息:那小孩是十九世纪美国千千万万孩童的缩影。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园林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我国的园林建设还不成熟,园林施工
中国建筑的飞速发展使国内陆续出现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在这种大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也开始广泛应用。但是混凝土体积越大,越容易受到温度裂缝的影响。裂缝一直是混凝土工程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与爱伦坡、惠特曼齐名。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和典型性,对美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做出了独创性的
本文以10kV配电线路为着眼点,对10kV配单线路设计技术的要点进行了重点论述,以资电力同行参考.
随着建筑行业对内外墙防水施工要求的提高,市场上对防水砂浆的需求量和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文章研究了如何对普通防水砂浆进行改性,获得一种性能更优的聚合物防水砂浆。
批评话语分析是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着眼于语言与权力的关系,关注语言中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揭露并致力于结合互文分析和社会分析来消除
为研究时滞忆阻神经网络的全局指数镇定性,并克服忆阻突触连接权矩阵突然跳变所带来的困难,借助非光滑分析和微分包含理论给出了系统Filippov解的定义.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
在借词音系学领域当中,最近的诸多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从P-map(语迹地图)和相似度感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从英语单词借入其他语言(比如朝鲜语、日语、粤语、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装饰方面,不仅能够达到质量的要求,而且在美观性和个性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文章针对于建筑装饰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家庭越来越多元化和小型化,而城市住宅越来越精细化和高档化,住宅区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对住宅建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