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体系完善——基于伊宁市南市区规划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经济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公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社会在中国开始形成。城市规划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数不多的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这使得城市规划面临从未面对的众多社会矛盾,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公众参与到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去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国外,进行公众参与已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的程序。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社会矛盾和冲动给规划带来的巨大冲击。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也是经历了一个从可有可无到制度化的逐步完善过程。公众参与构成了西方1960年代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主线。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和城市规划范式的迁移都起了重要影响。 反观国内,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公众参与是在1990年《城市规划法》已经得到确认的。但是由于对公众参与的定位相对模糊,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在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采用公众参与。公众参与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城市规划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论从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还是已经送审国务院的《城乡规划法》,都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内容被加强的条款。但是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定位、范围等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明确的论述。公众参与虽然呼声很高,但是仍旧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这样的一个发展形势,希望能够在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公众参与体系去面对规划编制体系改革的需要。这一体系对公众参与的定位、实施范围、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措施能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对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深入实施公众参与提出建议。 国外的公众参与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多学习和参照的机会。从对国外公众参与发展动态过程的经验借鉴和总结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本研究的思路在于对国外的发展经验的总结基础上,重新看待国内的公众参与过程,研究国内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适合中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并通过具体规划实践进行检验。 在对比研究中作者认为国内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主要面临五个问题:公众参与的理论缺失、城市规划制度的缺失、城市规划目标的制约,规划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公众参与意识的薄弱。经验借鉴、正确看待公众参与的作用、与体制改革进程相结合、明确公众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是完善公众参与的关键。作者从规划制度层面、和具体实施层面以及利益关系层面对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这类建议的最大特点在于都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具有在近期内进行实施的可能性。 在公众参与的体系建立过程中,作者通过参与建设部主导的伊宁市南市区旧城保护和更新规划,针对公众参与路线进行了实际设计和实施。理论和实践通过这一项目得到了很好的相互促进的机会。
其他文献
景观形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地域性不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而且指的是符合地方的自然、文化、技术等方面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共享的今天,要求我们从新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器乐是其深远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宝库里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基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及其演出厅堂的研究工作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线,汉唐时期,东西方文化通过战争、宗教和商贸等渠道交汇于此,对其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的建
广州人天生离不开珠江,临江而居、近江设市、以舟代步等等都说明了广州人和珠江水的不解之缘。随着广州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房地产业更是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消
在二战重建阶段之后,当时的西欧国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平稳高速的经济增长期,但时间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增长呈现的则是更多的不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也随
榫卯节点作为传统木构建筑的核心技术问题,是解读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对榫卯节点的理解,如果局限在榫卯样式、做法的层面,没有超越工匠式的经验传承式的理解方式,榫卯的结构、构
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空间的交往性研究是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一个角度。它必然要和空间所承载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的行为发生关联。本文分别从人的行为和场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博览建筑类型中自然光的应用,博览建筑对于自然光有着既需要又排斥的矛盾要求。自这一建筑类型问世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便没有停止过。自封闭的亚历山大科
本文以建筑的基本问题:营造为出发点,选择云南剑川民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剑川民居为土木结构体系,在材料和结构上具有较为清晰的营造逻辑性。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前人的研究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40%,但农村人口在本世纪头20年里仍将占据我国人口的主体。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明天,农村人口数量仍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