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连铸二冷优化方法研究

来源 :沈阳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铸过程中的二冷配水控制是决定连铸质量的关键因素,铸坯由于连铸二冷配水优化制度不合理,常常出现如内部裂纹、中心疏松及中心偏析、菱形变形、凹坑等质量问题。因此,要获得高效的连铸技术及良好的铸坯质量,连铸二冷水量优化控制的研究对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一、以连铸二冷水量优化控制为前提,分析了凝固传热过程的特点,建立了二维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运用源项法解决凝固传热过程出现的相变现象,采用数学模拟分析求解凝固传热控制方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拉速、过热度等过程参数对连铸温度场的影响,为连铸二冷配水参数的优化提供了基础。二、针对粒子群算法的早熟现象、局部收敛能力差等不足,以及二冷优化问题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对粒子群的改进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将基于进化算法的变异策略融入到PSO算法中,研究了该算法的搜索效率,通过仿真表明,该算法有效的提高了算法的收敛精度及收敛速度,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多目标优化问题计算量大、计算效率低等问题。三、以凝固传热数学模型为基础,将基于非均匀变异的PSO算法引入到连铸二冷优化问题中去,进行了连铸二冷配水参数的优化。并运用了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拉速-水量的最优关系曲线,确定连铸二冷配水参数,建立连铸二冷水量优化控制模型。四、在VisualBasic6.0的平台上,建立连铸二冷水量优化系统界面,有效、直观的显示二冷优化结果,如连铸坯二冷区各段段末的温度值、铸坯表面温度、坯壳厚度等变化曲线、二冷配水参数等。
其他文献
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智能制造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我国离散制造企业面对越发多元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向单件、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离散制造企业的MES也正由集成MES向智能MES转变。为提升离散制造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
中国各海域油气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海上工程配套设施的供应。我国海洋工业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很多设备的使用寿命已经到期。以上提出的两种因素导致了起重船的需求量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在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时,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且风力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其中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风场,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双馈电机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技术,对传统的双PI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其次,为了让双馈电机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解耦控制有更好的动
近年来,多智能体协调控制问题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致性问题作为协调控制领域的核心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重视的热点,其理论成果亦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譬如多传感
近年来,采用w火焰燃烧方式与低质量流速垂直管圈技术相结合的超临界锅炉技术,逐步开始在我国w型火焰锅炉600MW等级的超临界火电机组中得到应用。超临界W火焰锅炉技术是处于国
分布式多机器人系统是控制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在工业、航空航天、国防军事以及交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多机器人系统大多针对户外需求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而针对
图像的边缘是图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像边缘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的经典研究课题,也是至今仍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类问题。往往仅凭一条粗略的边缘
电力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大户,而火力发电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所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就必须重视火力发电的重要地位。实现火力发电节能优化可以从测量、控制、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本文主要研究协调控制系统优化。实现协调控制是机组稳定运行的前提,因此协调控制系统优化处于整个机组控制节能优化的核心地位。选择某简化负荷-压力机组非线性动态模型,通过小偏差线性化和数学推
近年来由于能源供给的约束,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因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与使用。近年来对于有机朗肯循环动态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热力过程分析等方面,这种方式所建立的模型不利于控制。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移动边界法的建模思想,对蒸发器和冷凝器进行建模,由于透平和加压泵的响应特性较快,对其采用简化模型,然后将各个部件进行连接建立整个系统
当前的风力发电厂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输出功率的波动。如何提高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平稳性,使得风力发电机的响应速度加快,使得风力发电的质量得以提升,是当前风力发电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响应速度,获得最大功率,现有大型风电机组普遍采用变速变桨距控制机构。设计一个合理的变桨距控制系统既要求一个好的的控制方案,也要求一个较为精确的风力发电机模型。文章在分析风力机原理的基础上,利用sim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