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CD163基因编辑制备抗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症状是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和各年龄阶段猪呼吸道症状。近年来PRRS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是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单股正义 RNA 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属。PRRSV感染后可以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同时延迟宿主体内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产生。这些病毒学特点以及RNA病毒特有的易突变等特征使PRRSV成为目前养猪业中利用传统方法最难防治的病原微生物之一。研究发现,PRRSV入侵猪体内的靶细胞时依赖细胞表面三个受体分子,分别是HS,CD169和CD163。CD163是富含半胱氨酸的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ysteine-rich,SRCR)超级家族的成员,包含9个SRCR结构域。SRCR结构域删除和替换实验表明猪CD163的SRCR5结构域是PRRSV感染所必需的。用人CD163L1 SRCR8结构域代替猪CD163SRCR5结构域能够降低细胞对PRRSV的易感性。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宿主CD163基因的编辑,制备内源CD163 SRCR5结构域被精确替换的猪,并分别在细胞和动物活体水平探究这种遗传改造是否可以阻断PRRSV对宿主的侵染。为了把猪CD163 SRCR5精确替换为人CD163L1 SRCR8,本研究针对猪CD163 exon 7设计并筛选CRISPR/Cas9 sgRNA序列,同时也构建替换exon 7的同源重组载体。在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上对CD163基因进行编辑,利用G418筛选阳性细胞单克隆的效率达16%。然后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向16头受体母猪移植了重构胚,共获得15头克隆猪。利用PCR,Sanger测序和Southern blotting等方法对克隆猪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获得了CD163双等位基因精确修饰的克隆猪。生化检测结果表明,CD163Mut/Mut猪和野生型猪血清中的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水平和全血中的红细胞生成情况均无差异,说明内源CD163基因的改造没有对其重要功能产生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对CD163Mut/Mut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和野生型猪的PAMs进行了体外攻毒试验,所用毒株是高致病性毒株JXwn06和WUH3。结果表明,CD163Mut/Mut PAMs在攻毒后未观察到细胞病变,细胞和上清液中病毒含量也极显著低于野生型猪的PAMs(P<0.001),说明CD163基因的改造对PRRS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个攻毒剂量下(MOI=0.005,MOI=0.025,MOI=0.1,MOI=0.25),CD163Mut/Mut PAMs均能显著抵抗PRRSV。为了进一步探究抗病毒机制,本研究进行了免疫荧光实验来观察病毒入侵和复制的过程。结果表明,CD163基因改造并没有影响病毒颗粒的粘附和内吞,而影响了脱衣壳和释放基因组的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最后本研究用高致病性毒株JXA1对CD163基因编辑猪进行了活体攻毒试验。试验分CD163Mut/Mut猪组(n=4)和野生型猪组(n=6),攻毒剂量为106.5 TCID50/头,试验周期为21天。对体温、体重和临床症状等的监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猪相比,CD163Mut/Mut猪在攻毒后发病时间延缓,发病症状减弱。此外,CD163Mut/Mut猪血液中的带毒量虽然在7dpi之前上升,但快速下降至攻毒前水平。剖解时肺中的带毒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猪(P<0.001)。从存活时间来看,野生型组6头猪全部发病死亡,而CD163Mut/Mut猪存活率为75%,并且存活猪在处死前已恢复健康。剖解时各组织眼观病变和切片的病理变化也表明,CD163Mut/Mut猪对高致病性PRRSV具有明显的抵抗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介导同源重组对猪内源CD163基因进行了精确编辑,将猪CD163 exon 7替换为人CD163L1 exon 11。体内及体外攻毒试验结果表明,CD163基因的编辑对PRRSV的复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CD163Mut/Mut猪对高致病性PRRSV具有明显的抵抗力。本研究为通过基因编辑培育抗蓝耳病猪新材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是昆虫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遗传标记之一,应用于昆虫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漂流、杂交和生物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昆虫纲的两个主要类群,多新翅类和完全变态类,目前为止并没有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的高级阶元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并且这两个类群中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亟待补充。因此对多新翅类和完全变态类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对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以及研究这两个类群复杂的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非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砷酸盐形式存在。砷酸盐与磷酸盐化学结构高度相似,主要通过磷转运休体进入植物体内。砷酸盐进入细胞后被还原为亚砷酸盐,亚砷酸盐与植物螯合肽(PCs)螯合后运输个至液泡,从而减少胞质砷酸盐浓度,减轻砷对植物的毒害。在砷酸盐存在的条件下,植物许多基因,包括磷转运体基因、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和植物螯合肽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目前这些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系统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级联信号系统,由 MAPK Kinase Kinase(MAPKKK)、MAPK Kinase(MAPKK)及 MAPK组成,通过三个激酶的顺序磷酸化激活。大量研究表明,植物MAPK级联系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等诸多生理学过程的调控。拟南芥有80个MAPKKKs、
钾(K)是植物所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钾转运体和钾通道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K+)。拟南芥Shaker钾通道家族成员AKT1作为一个内向整流钾通道在拟南芥根部钾离子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AKT1通道活性受钙结合蛋白CBL1/9和蛋白激酶C1PK23复合物的调控,同时也受钾通道调节亚基AtKC1的调控。本论文工作拟通过筛选lks1(cip
热胁迫会引起细胞的热激反应,导致细胞内质网中的未折叠蛋白和错误折叠蛋白的累积,产生内质网应激(ER Stress),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植物大多在高温炎热的夏季开花结果,它们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自由的活动来规避高温环境的影响,为了应对高温胁迫和内质网应激,进化出了一个复杂而严格的热激反应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的调控机制。我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发现
一直以来,豆科植物如何在结瘤过程中维持平衡状态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研究报道,豆科植物结瘤的自调节机制(AON)能够通过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信号传递以维持结瘤数目的平衡。除了这种长距离的自调节之外,人们推测在植株地下部分也存在一个未知机制来调节并维持结瘤的平衡,然而目前还没有报道。MtDM2(与百脉根LjSymRK是同源蛋白)是亮氨酸重复(LRR)的类受体激酶(LRR-RLK),处于M
趋磁细菌只能在低氧条件下大量吸收铁并在胞内合成纳米磁小体。本研究以趋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1为材料,首先采用转录组学方法,寻找不同溶氧条件供试菌株细胞代谢的显著差异,随后重点探讨了 MGMSRv22046蛋白与细胞生长、磁小体合成的关系及其在低氧条件下启动和调控异化型反硝化途径的特征。通过严格控制自动发酵罐相对溶氧可使MSR-1合成与不合成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Kitamura]具有悠久的栽培和文化历史,是集观赏、食用、茶用、药用于一身的重要花卉,广泛应用于切花、盆花和景观环境美化中。长期的自然选择使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生存策略来面对干旱等逆境,菊花地下茎的发生是体现植株适应逆境环境、无性繁殖以及植株再生等能力的关键因素。地下茎的形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有关菊花地下茎数量和形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激活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由于不具有动物那样可移动的免疫细胞,植物进化出了自身独特的免疫机制,包括由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起的免疫反应(PAMPs-triggered immunity,PTI),和由病原菌效应因子引起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植物通过这两种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诱发多种
玉米丝黑穗病由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本实验前期克隆到一个玉米抗丝黑穗病的主效QTL基因Zm WAK。ZmWAK是一个典型的跨膜的受体激酶,具有胞外的受体结构域以及胞内的激酶结构域。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对近等基因系——感病自交系Huangzao4和导入ZmWAK的抗病自交系Huangzao4R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