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打印技术对头针运动区定位的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头颅模型中央前回与三种头针运动区的定位关系,并探讨头针运动区定位与中央前回的相关性,明确头针运动区定位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本研究选取采集自人体真实数据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数字人体数据集,将扫描基线定为连合间线,CT扫描脑部,层厚1mm,每例共100层左右。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保存。将颅脑Dicom图像导入诊断图像处理软件系统中,根据相关医学解剖知识,借助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选择合理分割算法在CT图像上进行分割处理操作,从而得到各解剖模型断层分割数据,运用图像处理工具来优化分割数据,再运用三维建模算法实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模型进行重建,获得三维的表面模型,以提取出大脑及脑组织。利用三维投射原理,在体表投影打印出中央前回区域在体表的投影及若干头颅骨性标志的头颅模型。借助3D打印技术构建10例仿真头颅模型。应用直观比较和测量技术,借助测量仪器卷尺、杜克·新世代测量仪、马克笔、直尺、松紧适度的橡皮筋等工具,比较中央前回与焦氏头针运动区等三种运动区在头颅模型上的定位,选用长度及宽度作为参考标准,探讨头针运动区定位与中央前回的关系及二者相关性。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3D打印中央前回和焦氏头针运动区的上下点最长距离对比(P<0.05),说明中央前回和焦氏头针运动区的上下点最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D打印中央前回和于氏头针顶区百会穴至前顶穴、偏左及偏右各1、2寸平行线宽度对比(P<0.01),说明中央前回和于氏头针顶区百会穴至前顶穴、偏左及偏右各1、2寸平行线宽度具有显著性差异。3.3D打印中央前回和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最长距离对比(P<0.01),说明中央前回和焦氏头针运动区的上下点最长距离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4.3D打印中央前回和焦氏头针运动区的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相关分析R=0.942,决定系数R~2=0.887,校正的决定系数为0.873,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为?=-3.45+1.32x。结论:1.3D打印中央前回区域和焦氏头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两种运动区定位分布基本一致。2.3D打印中央前回区域和焦氏头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于氏头针顶区三种运动区测量都存在差异。其中,中央前回与焦氏头针运动区最长距离有统计学意义,与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最长距离有显著性差异,与于氏头针顶区宽度有显著性差异。焦氏头针定位更接近于中央前回区域。3.3D打印中央前回区域和焦氏头针运动区存在一元性线性回归相关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观察常规针刺法配合“一针听”针法治疗久聋的临床疗效,探讨选穴部位、进针深度、进针角度以及进针方向对久聋及其伴随症状疗效的影响,通过与常规针刺法对比,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以便在临床中推广运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针灸五科就诊的72例久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一针听”针法治疗,各8周。记录并比
学位
目的:观察涤痰行瘀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为痰瘀互结型DPN患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60例DPN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再分别施以常规针刺法和涤痰行瘀针刺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40min,每周休息1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
学位
目的:通过针刺右侧太冲穴,观察肝郁化火型亚健康状态青年及健康青年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的太冲穴皮肤温度变化,分析肝郁化火型亚健康状态与太冲穴皮肤温度的变化,为中医初步辨证诊断肝郁化火型亚健康状态及不同状态下的针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招募健康状态青年受试者33例,平均年龄为26.810±2.297岁。符合肝郁化火型亚健康状态青年的纳入标准受试者31例,平均年龄为2 7.5 1 6±1.5 9 8岁。在室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和调督任安神针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针灸治疗慢性失眠症提供新思路和有效方法。方法:选出满足本观察基准的63名慢性失眠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31人(脱落1人)和对照组32人(脱落2人)分别采用“和调督任安神针法”和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每周一到周六各针灸1次,每周日休息1天,6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指数
学位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远端电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探寻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 0例。在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选择头穴丛刺结合远端电针的方法,取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头维穴(双侧)、本神穴(双侧)、曲差穴(双侧)、神庭穴、外关穴(双侧)、合谷穴(双侧)。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根据眩晕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背俞穴温通针法为主治疗脾肾两虚型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寻求一种疗效好、方便、易实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认知障碍(脾肾两虚型)患者 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 30例。两组取相同穴位,对照组给予平补平泻手法治疗,治疗组对脾俞穴、肾俞穴行温通针法,余下穴位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针刺治疗。
学位
目的观察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指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推拿进行对比,探讨经筋理论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基础和在经筋辨证前提下指针疗法的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指针疗法联合经筋理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治疗。两组治疗均为6天一个疗程,每日治疗一次,治疗6天后,休息1日,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和体
学位
目的:观察电子捻针仪联合电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探索电子捻针仪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依据门诊及病房患者先后就诊顺序,将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尿潴留患者按1~60排序,满60名患者为止。再用电脑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针刺选穴相同,在中风病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头针穴位选取百会和双侧足运感区;电针穴位选取中髎和次髎,其余治疗尿潴留的穴位为:肾俞(双
学位
目的:运用不同针刺手法干预左侧神门穴,观测不同时间点下手少阴心经双侧神门穴、灵道穴及少海穴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平补平泻法干预手少阴心经原穴对双侧同名经上的输穴、经穴、合穴温度的影响,探析针刺效应的整体性与循经性,为临床应用平补平泻法、巨刺法、循经感传中医理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将60名亚健康状态青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划分成普通针刺组和平补平泻法针刺组,每组入组人数30名。普通针刺组:在针刺
学位
目的:针刺健康组和亚健康组左侧合谷穴15mm,观察两侧合谷穴、商阳穴和曲池穴在不同时域的皮温变化规律,探讨大肠经原穴、井穴和合穴的经气流注在不同状态下皮肤温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巨刺法和循经感传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60例受试者,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颁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60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对照组30例,亚健康试验组30例。平静休息30min后,选取安迪牌一次性针灸针(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