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式活动“失语”的溯因研究 ——基于仪式文化场域变迁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高校仪式活动的历史演变为线索,以古代、近现代、现代为节点,分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仪式及高校仪式的状态及特征,以期解析现代高校仪式活动在文化实践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并总结规律对现代高校的文化状态进行了反思。从文化场域变迁的视角去分析,我国高校中仪式活动中的主体其内部逻辑及其精神内核起源于古代一般仪式的主体活动。从古代教育仪式到高校仪式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历经了一个从合目的、高效能到目的、意义多元混乱再到模糊化、形式化的过程——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仪式活动中,是由礼法、礼教、礼数规范下得到共识性认知活动。在仪式活动的过程中,主体行为表现出与其目的的内在一致性。而这一规律在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由于文化的多元混杂而在形式上遭到改变,产生了有关价值的多元取舍,进而造成了其形式上的混杂。直到现代,仪式形态虽然得以稳定,但其内涵意义却遭遇到理解危机,以至于表现出内容模糊化以及过程形式化的特征。进而反映出主体内部发生逻辑与文化场域的存在逻辑之间的矛盾。本研究聚焦于这一现象发生、流变过程的客观规律与主体的心理逻辑进行现象层面的剖析,并落足于场域变迁中的惯习传承与势驱作用机制对现象的发生进行解析。在由传统教育形式过渡到现代教育形式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主体价值观念由一元化逐渐萌生了多元化,造成了主体观念与观念方式的变迁,进而在教育文化场域变迁过程中发生了高校文化场域的自主化。而在我国,高校文化场域自主化的发展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主体观念的跃迁式发展,这一主体的状态与高校文化呈现着互文式的关系——主体状态影响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主体的状态。直至现代我国的社会环境得到稳定,高校的文化表现形式才得以呈现出稳定的状态。而在现代,主体的观念已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向度空间。这一状态在主体层面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即多元向度空间带来的自由度愈加开放而引发的传统共识方式的解体。并且在这一状态下,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的文化表达尚以传统、保守的方式呈现着,这就导致了与主体的矛盾。本文就仪式活动为文化实践对象,通过历史流变的分析,以期解析现实之中高校仪式文化实践困境的历史原因及其内涵性回归。并且,在对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的解读方面,以期通过仪式这一文化缩影进一步观照时代中的人的一般生存状态。进而从教育的视角上探究方向意义上的所需、所能及。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民族文化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根基,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十分重要。国学经典诵读系列读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习与阅读国学经典读本是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校本课程的实行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详细指出
中国古诗词寄托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美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涤荡心灵。但由于应试压力过大和教学方法不当,目前,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叶嘉莹古诗词解读方法可以给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以启发。本文聚焦叶嘉莹解读古诗词的精髓,总结出了叶嘉莹古诗词解读的四个重要方法,归纳出了一系列叶嘉莹古诗词解读方法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措施,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育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立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框架,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从学生的纵向发展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了学生的各个学龄阶段;从学生的横向发展来看,学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深化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更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已经指导了地理教学十余年,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了较成熟的发展,但三维目标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割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要求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作者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是鉴赏文学作品时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作者塑造的诸多艺术形象中,“母亲”形象
“互联网+”行动自2015年提出至今,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并且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们探讨“互联网+”在这期间对中职学校的影响,对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目前教学对于互联网的利用,互联网是否对课堂教学带来革新,是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大,涉及美术学、设计学、工程学、美学以及文化内涵
人类是一种极强的社会性生物,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种群内部的协作中,秩序无处不在。研究秩序感的产生,以及秩序感的视觉表达所经历的过程,是我们了解艺术起源和艺术作用重要的侧面。本文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梳理了秩序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产生和艺术表现中秩序感的视觉表达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次阐释了视觉在信息接收中的重要作用,秩序感在视觉信息接收中的重要作用,秩序感的视觉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本人的服役经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下,乡村旅游地的品牌竞争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核心。视觉是感知事物最直观的方式,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成为品牌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形象是品牌得以有效构建的载体,品牌和形象的塑造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以品牌战略为视觉形象设计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贵州省盘州市妥乐村的实地田野调研,搜集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地脉和文脉因素,并融合传播学、旅游学等多学
学位
本论文是结合创作所写,在创作中我比较喜欢体现生活的场景和笔触的痕迹,在留下痕迹的同时无不体现着对于绘画的理性和情感特征。在装饰语言表现的过程中,装饰绘画的心理也占据着一定程度的地位。除此之外,所运用的材料以及技法也是为了增强装饰绘画的视觉效果并体现出装饰形式语言对装饰绘画表达的重要性。本论文从的选题的目的意义、现状,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高更的色彩分析、作品色彩呈现效果以及在画面上的运用展开了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