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4月30日sig995层逐日平均温度资料,研究了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和持续天数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1)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在11、12、1月份较多,2月份全区频次明显减少,3、4月份相比2月份在蒙古和中国的华北以及中南部地区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中国境内的最高值中心由东北地区变为内蒙地区,中心为1.5次/a。(2)全区持续天数由10月到11月经历第一次减少,之后至2月大部分地区维持在3.5天/次以内;3月份,全区持续天数再度减少,4月份,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贝加尔湖周边,蒙古东部以及中国内蒙、东北的部分地区减少为2.5天/次。(3)2月是欧亚大陆冬、春季强冷空气活动交替的过渡期。   2.近60年来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年频次的变化特征是:(1)在0.05置信度下呈显著下降趋势的是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地区和中东部30°N以北地区、东北北部至外兴安岭地区、东北地区,蒙古及以北地区,泰梅尔半岛地区,新地岛及周边地区,勘察加半岛地区。(2)年频次在较高纬度地区和较低纬度地区之间还存在两种反位相变化,第一种:以60°N为界,南边的中心主要位于中国新疆以北,北边的中心主要位于西伯利亚以北的北冰洋洋面;第二种:较高纬度的中心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较低纬度的中心主要位于蒙古以及中国西北、华中地区。   3.区域特征分析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欧亚大陆全区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减少,相应中国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减少;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高纬度地区频次增加,而中国强冷空气活动频次维持偏少形势。此外,新地岛周边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频次始于90年代中期的下降趋势延续至今。除西伯利亚北部外,近几年欧亚大陆强冷空气活动频次以负距平年份为主。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利用WRF模式对“海棠”台风(2005)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式模拟输出结果,借助位涡理论,研究了等熵面位涡、等压面位涡
本文采用美国NASA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6年1月澳大利亚西北部印度尼西亚暖池附近的一次热带对流云团个例的物理过程和降水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热带海洋对流云的
大气气溶胶可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也可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和降水的发展和全球分布。为了更好地理解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以及气溶胶
(十)七千人大会讲话:霸王别姬现在回忆,在整理毛泽东文稿中,有这样几件事情,印象还很深。一是田家英讲的毛泽东博闻强记、令人佩服的一件事。七千人大会讲话中,毛讲了那个著
TITAN(Thunderstorm Identification Tracking Analysis and Nowcasting)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基于雷达体系开发的风暴识别、跟踪、分析和预报系统。本文在深入分析
本文利用1958年-2007年中国419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NCEP/NCAR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重构的2.0°×2.0°海温资料,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
本文利用1979~2005年中国雪深时间序列资料,1951~2008年的Ni(n)o3、Ni(n)o3.4和Ni(n)o4区海温时间序列资料和1979~2008年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ENSO与青藏高原积雪和高原
国际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他们进行西化、分化的重点是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和中青年干部。他们试图通过改变年轻
本文利用湖北省7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积雪的时空特征,并以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预测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变化
2006年、2007年及2008年冬,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以雾生命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获得多场浓雾发生、发展、成熟、消散整个过程中的宏微观特征、边界层结构、雾水化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