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纳米尺度微结构碳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探索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碳材料是一种富含孔道的固体材料,因具有电导率高、酸碱及水热稳定性强、比表面积高和孔结构发达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作电极材料、电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外科学家对多孔碳材料微观结构的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发展出多种多孔碳微纳结构成型的方法,探索了孔的形成机理,拓展了多孔碳的应用。但是,传统方法制备的多孔碳多以粉末或者薄膜的形式存在,这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块体材料因具有易回收再利用,后续加工时不牺牲比表面积、机械性能好等优点,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传统的多孔碳材料因孔径单一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的限制。多级孔碳材料具有不同尺度孔径分布,兼具高比表面积、高通透性的特点,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开始转向多级孔碳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按照微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理念,从酚醛树脂出发,利用酚醛树脂中含有羟基的特点,利用多种微结构控制的手段,实现了对多孔碳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碳材料,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主要从合成方法上突破创新,探索多孔碳新的合成方法,探讨微纳结构形成机理,为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利用反应诱导相分离法成功制备出高比表面积、无宏观缺陷的纳米孔块体碳材料。纳米孔分布均匀,孔径分布在10-60 nm,比表面积最高可达521 m2/g。通过调节致孔剂的用量、分子量及酚醛树脂的反应活性,实现了多孔碳形貌的可控调节。对碳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连续结构能够提供气体逸出通道,减少内应力对碳骨架的破坏,有利于保持碳骨架的完整,提高碳材料的力学性能。拥有较窄孔径分布和双连续结构的多孔碳样品的压缩强度最高,达到35MPa,是致密碳样品压缩强度的7倍。  2.通过控制三种相分离(溶剂蒸发自组装法、聚合物-溶剂相分离法和聚合物-聚合物相分离法)的发生过程,将有机胺催化的酚醛、F127和PTMC快速固化,之后碳化、活化,成功制备了微孔-双级介孔-大孔四级结构的多级孔碳材料。对孔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机胺催化的酚醛强氢键相互作用,利用合成体系分子间的反应、聚合、自组装与相分离之间的不同,能够很好地控制相分离的发生过程。制备出的多级孔碳材料孔道结构丰富,孔径呈现多级分布(<2nm,3-5 nm,20-60 nm和10-100μm),比表面积为3014 m2/g,孔容为2.06cm3/g。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容性能,比电容可达166 F/g。  3.通过控制反应诱导相分离的过程,能够实现对多孔碳素坯密度、孔径、孔隙率的可控调节。制备了不同密度、孔径、孔隙率的多孔碳素坯、含硅多孔碳素坯和多孔C/C复合材料,之后通过渗硅反应制备出相应的SiC材料。表征了多孔碳素坯和SiC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多孔碳素坯的性能与反应形成SiC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多孔碳密度为0.80 cm3/g,孔径为55.2 nm,SiC材料的弯曲强度可达238±23 MPa,残余Si含量为14.5%。向多孔碳素坯中引入Si粉不仅可以调控素坯碳含量和坯体的孔结构,而且硅粉熔化时吸热使渗硅反应时放热减缓,有利于减少烧结缺陷,细化SiC的晶粒尺寸,提高SiC材料的性能。
其他文献
材料科学中,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于构筑结构复杂的微米/纳米尺度的材料,藉此赋予它们丰富、优异的性能。其中,空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而具备的高比表面、低密度、高负载能力等特性
肌理作为油画语言之一,在油画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油画肌理的外在特征来说,可分为显性肌理、隐性肌理。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具象肌理和抽象肌理。因为肌理也是有
该论文主要论述以钛酯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在金属丝网上制备薄膜型TiO光催化剂.考虑了不同制备因素对薄膜TiO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在前驱体溶胶中加入不同含量,不同分子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钾累积与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NAA、GA和BR)的水培试验。[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BR对烤烟钾吸收和循环产生了一定的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三大能源支柱,其中天然气作为优质、洁净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倍受人们的关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是天然气转化利用最理想的途
在本实验室自建的飞秒激光系统上,采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研究了一些小分子如CS,OCS,CFI,NH,Benzene等的飞秒光解动力学过程.简单介绍一些分子光解动力学研究历史之后,本
该论文的目的主要以Cu(Ⅱ)、Co(Ⅲ)和Ru(Ⅱ)多吡啶配合物和核黄素为对象,在研究其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着重以电化学方法研究这些物质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过
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和发展,光合作用已形成了一套高效固定和转化太阳能的机制。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能源的研究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光系统Ⅱ(PSⅡ)作为光
超监界CO是具有许多特性(比如性质随温度、压力变化十分敏感,兼有气体和液体性质等)的环境友好溶剂.研究超临界CO中的化学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该论文首先探索
第一部分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第一章中国东海桂山厚丛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二章中国东海软珊瑚海鸡头化学成分研究.第三章南海海绵SS-4和HN-98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糖脂Cras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