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多酚的稳定性及对高脂膳食小鼠的辅助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莓,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spp),其果实呈蓝色,近圆形,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研究表明,蓝莓果实对人体具有许多健康的益处,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慢性疾病与人体中产生的自由基有很大的关系,蓝莓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主要来源于蓝莓中的多酚类物质。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癌症、退化性关节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研究蓝莓多酚的抗肥胖作用机制,为开发天然的预防肥胖的功能性食品和辅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蓝莓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对蓝莓多酚在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基础的研究,对比了蓝莓多酚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前后其含量、组成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利用动物实验分别从生理指标、脂质代谢、脂肪组织形态和肠道微生物角度深入研究蓝莓多酚的抗肥胖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蓝莓中多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经过实际可行性操作调整,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6、提取温度40℃、乙醇浓度45%、提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的提取量达到5.27 mg GAE/g。对蓝莓多酚粗提物进行纯化,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从六种大孔树脂(D1400、S-8、D101、X-5、XAD-7和AB-8)中选择XAD-7作为最佳的大孔树脂对蓝莓多酚粗提液进行纯化。等温吸附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可以由Langmuir方程模型合理解释,说明XAD-7是通过单分子层方式吸附多酚,并且吸附是放热过程。利用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试验得到的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00 mg/g、上样液pH为2、上样流速1 BV/h、乙醇浓度70%、洗脱流速2 BV/h、水洗用量3 BV。在最优条件下,蓝莓多酚提取物的纯度由46.3%提高到86.48%。对纯化的蓝莓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莓多酚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15.51±1.25、9.32±0.76和7.10±0.58 mmol VCE/g。pH、温度、光照、防腐剂、糖类和氧化剂对蓝莓多酚的稳定性影响显著,pH、温度、光照、防腐剂、糖类、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蓝莓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因此蓝莓多酚产品应该在避光条件下低温保存,且加工过程中不宜加入防腐剂、氧化剂和还原剂。蓝莓多酚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和Arrhenius模型,蓝莓多酚的降解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反应的活化能为48.99 k J/mol。焓变为正值表明蓝莓多酚热降解是吸热过程;吉布斯自由能为正值表明蓝莓多酚热降解过程不是自发反应;熵变为为负值,说明过渡态的结构自由度低于反应物。通过测定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前、后样品中总多酚、总花色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多酚、花色苷和黄酮在胃消化过程中相对稳定(回收率分别为98.45%、93.90%和102.77%),多酚和黄酮在肠消化过程中显著增加(回收率分别为141.67%和161.41%),花色苷在肠消化过程中不稳定(回收率为3.38%),只有少量的酚类物质进入到透析膜中(多酚、花色苷和黄酮的回收率分别为13.93%、1.95%和15.68%),说明多酚、花色苷和黄酮的生物利用率非常低。此外,与未消化样品相比,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酚类物质的种类减少10种。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显著降低了蓝莓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进入透析膜中的蓝莓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值、ABTS值和细胞抗氧化活性(cellular antioxidant activity,CAA)分别为未消化的8%、17%和15%,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多酚、黄酮和咖啡酸的含量有关。实验通过对小鼠的生理指标、脂质代谢、脂肪组织形态和肠道微生物分析发现,喂养高脂肪膳食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组织重量增加,脂质代谢失调,肝脏脂肪组织发生微囊性病变,白色脂肪组织细胞变大。蓝莓多酚抑制小鼠的体重增加,使脂质代谢恢复到正常水平,改善肝脏脂肪组织病变,减小脂肪细胞尺寸。此外,蓝莓多酚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结构,调节了特定的菌群,如Proteobacteria,Deferribacteres,Actinobacteria,Bifidobacterium Desulfovibrio,Adlercreutzia,Helicobacter,Flexispira和Prevotella。本实验结果补充了蓝莓多酚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潜在抗肥胖作用机制,为其作为预防肥胖的功能性食品或辅助治疗肥胖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干旱是限制芸豆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索芸豆苗期干旱胁迫响应,对芸豆高效生产和抗逆性品种选育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龙芸豆10号和龙芸豆17为试验材料,进行苗期芸豆干旱胁迫响应及转录组分析等研究,明确干旱胁迫对苗期芸豆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确定芸豆抗旱鉴定生理指标和抗旱育种目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芸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以期为今后抗逆基因挖掘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数据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是二年生观叶植物,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丰富的叶形和叶色,优良的耐寒性,使其成为秋冬和早春的重要观赏花卉。叶形是主要观赏性状,裂叶风姿独特,但其遗传规律说法不一,控制裂叶的关键基因也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高代自交系裂叶‘F0819’和圆叶‘S0835’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对裂叶性状进行系统深入的遗传分析;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BSA-s
CO2排放增多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地球生态系统处于气候不断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这种趋势是危险的,也是难以逆转的。其中,农业、林业及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提升土壤固碳已成为削减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中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每年产出的大量秸秆难以全部直接还田,由此引发了对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的探
本文以我国自主选育的平欧杂交榛(Corylus avellana×C.heterophylla)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平欧杂交榛1年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初果期的平欧杂交榛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树体结构和产量的生物学效应;以平欧杂交榛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欧榛、平榛和毛榛为对照,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平欧杂交榛幼苗紫杉醇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11g/株和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对土壤的质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保持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土壤有机碳(SOC)普遍存在空间异质性,SOC的时空变异性随着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管理的要求,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精准地估算SOC以及分析其时空变异性和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不是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人们不合理的耕作活动导致严重的土地退化与水土流失。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东北黑土区100~5000 m的侵蚀沟共有295663条,严重破坏耕地,降低粮食产量。目前对于东北地区侵蚀沟分布规律及重建问题研究较少,理论基础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侵蚀沟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坡面是侵蚀沟的载体,坡度和坡向是坡面的基本属性。为了明确坡沟关系,论文首先研究了侵蚀沟分布
地膜覆盖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措施。秋季覆膜作为在春季覆膜基础上通过延长覆膜时间而构建的地膜覆盖方式,其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具有缓解春季干旱的作用而呈现出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然而,目前关于秋季覆膜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以及团聚体和微生物对其影响机理尚未得以揭示,并且对土壤碳进行系统的机制分析对构建低碳型地膜覆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位于辽宁阜新的四年观测试验,对比研究裸地不覆膜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杜绝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现象,但是由于秸秆不易腐烂,留在地表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率,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增加等不良现象。东北棕壤土区耕地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和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壤耕层出现了“浅、实、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相关专家提出结合秸秆还田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的秸秆深埋还田。秸秆深埋还田既能培肥地力又能提供良好的播种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深厚、肥沃的耕层提
盐胁迫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限制着生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耐盐胁生物学研究对揭示耐盐调控机制以增强经济作物耐盐性的分子育种改良,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有关耐盐生物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植物学方面。海洋红酵母由于长期生存于高盐的海洋生态环境也一定已经进化出应答和抵抗盐胁迫的物种特异性调控机制。然而,有关海洋红酵母的耐盐机制的研究却甚少。因此,本文以一株掷孢酵母属海洋红酵母为材料,对其进行了盐胁
随生活节奏加快,鲜切产品的方便特性迎合了现代人群的需求并且丰富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大部分鲜切果蔬需生食,这就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几率。因此,杀菌处理是鲜切产品包装售卖前最为关键的环节。化学杀菌法的低成本及易使用的特点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应用也最为广泛。化学杀菌剂分为氧化型和有机酸两大类。在鲜切产品杀菌过程中,通常只使用一种类型的化学杀菌剂,杀菌效率有限。臭氧和大部分有机酸被FDA认定为”一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