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quois同源框基因Irx1和Irx2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胚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已知胚胎心脏发育早期,来自心外的前体细胞经原始心管动脉端和静脉端不断迁入心内,并在相关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的调控下,向工作心肌或传导系心肌分化,参与心脏四腔室及中枢传导系和周围传导系的发育。研究表明第二生心区(SHF)心脏前体细胞可经心背系膜向心管内迁移,参与形成流出道、右心室、部分心房及房间隔、心房背侧间充质突以及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的发育。胰岛素增强子结合蛋白1(insulin gene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Islet-1,Isl-1 ),是SHF前体细胞的标记之一,观察ISL-1阳性细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SHF前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机制,为研究SHF前体细胞参与心脏早期发育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资料。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Isl-1可能使SHF间充质细胞维持心肌前体细胞状态,保持一定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参与动脉囊分隔及升主动脉、肺动脉的发育过程。SHF间充质内可见Isl-1阳性呼吸内胚层与其周围的呼吸内胚层相关Isl-1阳性细胞区(PE-Isl-1F)密切相关,PE-Isl-1F在呼吸内胚层的诱导之下形成特征性的锥体形分布模式。此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境界清楚,但其周围SHF间充质呈Isl-1阴性表达,因此是否还有其他转录因子调节特征性锥体形结构的形成,以及锥体形结构周围的Isl-1阴性间充质是否参与动脉囊及流出道的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中枢传导系窦房结原基形成早期呈Isl-1阳性表达,提示窦房结心肌细胞可能来源于静脉端SHF心肌前体细胞,后期在转录因子Tbx3的调控下向起搏细胞分化,逐渐形成功能完善的窦房结。但与窦房结原基相延续的上腔静脉壁间充质则保持Isl-1阴性表达,因此窦房结原基心脏前体细胞的来源仍需进一步探讨。转录因子Tbx3于心管发育早期即表达于房室管,并在房室管及房室结的发育过程中持续表达,并可经静脉瓣迁入窦房结原基,调控其功能发育。但心包腔背侧及前肠周围的SHF间充质亦呈Tbx3阳性,因此SHF间充质前体细胞是否为房室管Tbx3阳性细胞的来源,以及在房室管发育过程中是否持续向其添加细胞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系统观察了Iroquois同源框基因家族的两个成员,Irx1和Irx2在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第一部分着重观察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心管动脉端的时空分布,通过比较Isl-1阳性SHF前体细胞的分布特征,探讨SHF前体细胞参与动脉囊及流出道发育的不同途径。第二部分着重观察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传导系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特征,为研究窦房结起源及房室结和心室传导系的发育提供形态学研究依据。
  目的:
  观察Irx1和Irx2在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为探讨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心管动脉囊及流出道发育过程以及窦房结起源、房室结和心室传导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依据。
  方法:
  收集药物流产后保存完好的早期人胚标本及胚龄8天~14天的小鼠胚胎标本制作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选用Isl-1标记第二生心区(SHF)前体细胞、Tbx3标记胚胎心脏中枢传导系统、转录因子Nkx2.5及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标记发育中的心房和心室心肌细胞,系统观察Irx1和Irx2在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
  结果:
  早在小鼠胚龄8天的心管融合期,前肠内胚层、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及心背系膜即可见较强的Irx1与Isl-1阳性表达。小鼠胚龄8.5天~10.5天,Irx1与Isl-1共表达于内胚层腹侧壁及实心细胞团、流出道壁远端及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动脉囊内皮、流出道内皮及内皮下的少量间充质内亦可见Irx1阳性细胞,并与心包腔背侧间充质内的Irx1阳性细胞相延续。小鼠胚龄11天~12天,内胚层细胞呈Irx1及Isl-1双表达阳性,周围间充质形成Irx1与Isl-1双阳性的特征性锥体形结构,尖端突入动脉囊腔,并与流出道远端心肌、心内膜垫延续,参与流出道的分隔。至胚龄13天~14天,流出道分隔成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食管与气管完全分开,仅在气管周围保留少量Irx1阳性细胞。人胚C11~C12期,Irx1及Irx2阳性表达见于内胚层背侧壁及腹侧壁,Isl-1及Nkx2.5阳性表达只见于内胚层腹侧壁。人胚C13~C14期,呼吸内胚层及实心细胞索呈Irx1、Irx2及Isl-1阳性表达,并可辨认特征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其尖端突入动脉囊腔,进而与流出道远端心胶质延续、融合,参与主、肺动脉隔的发育。心包腔背侧间充质内弥漫性分布的Irx1阳性细胞,亦涌入流出道,在心胶质内弥散分布。人胚C15期,气管腹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尖端伸入动脉囊,参与形成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囊分隔成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Isl-1及Irx1双阳性细胞可见于气管壁,并自气管周围间充质向腹侧延伸,肺动脉干壁、升主动脉壁及主、肺动脉隔均可见大量双阳性细胞。Isl-1及Irx2的共表达模式与Isl-1及Irx1的表达模式一致。MHC阴性的流出道壁心肌呈较强的Isl-1、Irx1及Irx2阳性表达,MHC阳性的流出道壁心肌则只显较弱的Isl-1及Irx1阳性。心内膜垫及内皮显Irx1及Irx2阳性,Isl-1表达阴性。人胚C16期,Irx1于食管壁、气管壁及周围间充质中依然表达广泛,并向主、肺动脉隔延伸,包绕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Nkx2.5阳性的流出道心肌,Isl-1及Irx1均呈阴性;流出道心内膜垫显Irx1阳性表达,但Nkx2.5及Isl-1则显阴性表达。
  小鼠胚龄8.5天~9.5天,原始心管房室管壁呈Irx1及Tbx3阳性表达,并可见少量双阳性细胞分布,房室管内皮也呈Irx1阳性表达。小鼠胚龄10天~10.5天,右上腔静脉内侧壁局部增厚且呈Isl-1强阳性表达,并与Isl-1强阳性的部分心房背侧壁心肌相延续,窦房结原基逐渐形成。大量强阳性Irx1细胞,自上腔静脉内侧壁延伸至窦房结原基。房室管壁心肌呈Irx1与Tbx3阳性表达,可见部分双阳性细胞。Irx1与Tbx3双阳性细胞自房室管后壁向室间隔延伸,直达心室腹侧壁。小鼠胚龄11天~12天,窦房结原基呈Isl-1及Irx1较强阳性、Tbx3较弱阳性及NKX2.5阴性表达,右上腔静脉壁的Irx1阳性表达亦明显增强,并与窦房结内的Irx1阳性表达相延续。房室管前壁Tbx3表达强于Irx1,房室管侧壁Irx1表达增强,房室管心内膜垫中也可见Irx1表达。房室管后壁,Tbx3阳性表达局限,Irx1强阳性细胞则向腹侧延伸至室间隔心肌。至小鼠胚龄13天~14天,窦房结体积增大,呈Isl-1、Tbx3阳性表达,但Irx1呈阴性表达。左、右静脉瓣可见Irx1及Tbx3阳性细胞分布,并可分辨Irx1及Tbx3阳性表达的房室结。人胚C11~C12期,原始房室管壁显较强的Irx1阳性,原始心房背侧壁则显较强的Irx2阳性表达。人胚C13~C14期,Isl-1表达阳性、Nkx2.5阴性的窦房结原基形成,Irx1于窦房结原基和静脉瓣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窦房结原基内部分细胞呈Irx2阳性。房室管壁的Irx1阳性表达增强,房室管心内膜垫及内皮亦呈较强的Irx1及Irx2阳性。Irx1阳性细胞自气管腹侧间充质向心房背侧壁延伸,经左、右静脉瓣、心房背侧间充质突(DMP)与房室管壁心肌及心内膜垫内的Irx1阳性细胞相连。至人胚C15~C16期,窦房结原基内含大量Irx1阳性细胞,其中部分细胞同时表达Isl-1阳性。房室管壁心肌及内、外侧的间充质均呈Irx1阳性表达,但Nkx2.5阳性表达只限于管壁心肌。Irx1阳性细胞自心房顶壁沿房间隔延续至DMP并与房室管心内膜垫相连。Irx2于心房壁、静脉瓣及房间隔显较弱的阳性表达,但于房室管壁、心内膜垫、DMP等处呈阴性表达。
  结论
  1.Irx1与Irx2在胚胎发育早期表达广泛于不同胚层,且二者与Isl-1的表达部位具有重叠性,支持Irx1、Irx2可能参与包括心脏在内的多种器官的发育过程。
  2.Irx1在SHF的时空表达模式与Isl-1极为相似,特征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同时呈Irx1与Isl-1双阳性表达,但Irx1表达范围较Isl-1更加广泛,故推测Irx1是SHF前体细胞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某些调节因素作用之下,局部间充质增殖并同时表达Irx1与Isl-1,形成特征性的锥体形结构,进而在前体细胞向心管两端添加的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3.Irx1、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与动脉囊、流出道的分隔密切相关。在SHF前体细胞持续向流出道远端添加的过程中,Irx1、Irx2可能与Isl-1协同作用,以确定SHF前体细胞的不同分化方向,在动脉囊及流出道分隔的早期阶段,一方面参与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壁的发育,另一方面,经主肺动脉隔延伸入流出道心内膜垫,参与流出道的分隔
  4.Irx1、Irx2阳性的内胚层细胞与其周围的阳性间充质细胞紧密相邻并且内胚层表达强度高于周围间充质,提示Irx1、Irx2也是内胚层发育分化及内胚层诱导Irx1与Isl-1双阳性SHF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5.Irx1阳性SHF心肌前体细胞可能是窦房结原基的细胞来源,经上腔静脉壁及心背系膜两个途径同时向窦房结原基内添加细胞,并在进入窦房结后共表达Isl-1阳性,共同调控窦房结的形态发生。Irx1在有限时间内参与Tbx3促进前体细胞向起搏心肌分化的过程。
  6.房室管心肌的发育呈现异质性。房室管前壁Tbx3表达强于Irx1,在房室管后壁,Irx1强阳性细胞与左上腔静脉壁的Irx1阳性间充质相延续。此外,房室管壁Irx1及Tbx3阳性细胞还参与心室传导系的发育。
  7.房室结形态和功能的发育晚于窦房结。窦房结原基Tbx3阳性表达增强,Irx1及Irx2阳性表达消失,只保留发育中的房室结及室间隔顶部的房室束仍可见Irx1阳性细胞分布,提示房室结心肌仍保留前体细胞特性。
其他文献
一、目的  头颈部癌(Head neck cancer,HNC)包括起源于口腔、咽、喉、鼻腔、鼻窦等部位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6%,病理类型几乎为鳞癌。全世界每年报告约65000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新发病例,其中35000例死亡。目前,对于HNSCC患者的治疗都是基于肿瘤分期和潜在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一种起源于B系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细胞学特点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浆细胞的恶性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在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占12%,居于第二位,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主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浸润,并产生无功能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于患者骨髓中存在大量异常浆细胞浸润,使得骨髓三系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患者
人或动物可通过声信息交流获取目标信息,以适应生活、生存以及繁殖的需要。然而,声信息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影响。此时,信号发出者可通过发声控制增强发声信号的识别,而信号接受者的听觉系统则产生适应性改变以提高对声信号的加工效率。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被认为是完成听觉-运动整合(auditory-motor interaction)的重要核团,参与信号声加工和发声控制(
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和类固醇激素的前体,胆固醇在发育和成人生长过程中部是必不可少的。脑胆固醇代谢紊乱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亨廷顿病(HD)和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胆固醇代谢在细胞水平受到严格调控,除了典型的胆固醇代谢转录调节(例如,通过SREBP和LXR),最近研究表明miRNA是胆固醇动态平衡的有效转录后调节因子。  对用MβCD急速去除胆固醇的神经元做鼠源microRNAs表
线粒体DNA缺失综合征(MDS)是一类表型严重、具有组织特异性的隐性遗传病,其主要特征是受累组织和器官的线粒体DNA含量显著降低。目前已知有9种基因突变会导致MDS,脱氧鸟苷激酶(DGUOK)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DGUOK突变患者都会出现肝脏铁过载并进展为肝衰竭,部分患者可有肝脏肿瘤。DGUOK突变患者通常在2岁前死亡,除了肝移植外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DNA缺失与肝脏铁过载导致的肝损伤
蛋白质设计一项充满希望又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将蛋白质的理论设计与实验手段相结合,是蛋白质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围绕设计蛋白质相互作用功能的检测体系的构建,蛋白质设计在提升蛋白质热稳定性上的应用,设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蛋白质热稳定性中的上位作用几个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系列用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鉴定以及定向进化的系统。本系统是基于小鼠和大肠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
人类耳蜗毛细胞因为感染、遗传因素、缺氧、自身免疫失调、耳毒性药物或噪声暴露而丢失后将无法再生,从而导致永久性耳聋。然而,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低等动物的听觉毛细胞却具备再生能力。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毛细胞再生机制相关的信号通路,比如Wnt和Notch信号。然而,毛细胞损毁时,通常伴有大量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对毛细胞再生是否有作用仍然未知。  由于斑马鱼幼鱼侧线十分容易观察和接近,本研究使用了
植物体内存在免疫系统以应对外界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其免疫系统可以分为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引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immunity, PTI)以及病原菌效应因子引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前者是定位在植物细胞的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识别病原菌的保守成分相关分子模式(P
学位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是水稻(Oryza sativaL.)的主要害虫,与水稻共进化的时间有约25万年。褐飞虱取食水稻时,用口针刺穿植物表皮,然后穿透植物细胞壁,进入到韧皮部吸取汁液。在取食过程中,褐飞虱分泌唾液进入植物组织。刺吸式昆虫的唾液在它们与植物的互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容性。广义上,能够被昆虫分泌到植物细胞中,并且可以对宿主
学位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发育的标志性事件,在双子叶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与分化发育为胚胎直至形成种子;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融合形成胚乳,其间经历了合胞体和细胞化阶段,它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直至发育晚期降解并消失。早期胚胎发生形成了植物基本组织的前体,在过去数十年中,科学家们对拟南芥胚胎发育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胚胎发生和模式建成的过程是高度程序化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