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够”与某些名词结合后,呈现出了某些显著的特异性,如名词呈现为描述义而非指称义、“够+N”整体语义不透明等,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三个平面为理论指导,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够+N”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够+N”的成分性质和结构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构中的“够”是动词,表示“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标准”;结构中的“N”发生了非范畴化,失去了原型名词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结构的句法功能多样,以充当谓语和定语的情况居多,还可以作宾语、补语、主语和复句中的分句等。
第二章主要是对“够+N”结构的语义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N的语义特征和整体结构义。N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呈现描述性语义,名词自身的语义特点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因;表中性义的 N发生语义偏移,这主要是语义浸染现象的具体表现;在性质量度上,超过社会平均值。“够”与“N”的组合实际是语义之间的组合,“够”对“N”的语义呈现具有导向的作用,“N”必须具备与“够”相和谐的某种语义共性。“够+N”的结构义为:说话人对言谈对象的某个属性进行主观评价,认为该属性超过了一般程度,达到了高程度的N的性质状态。此外,论文还对“够+N”与“很+N”的语义共性与语义差异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探究“够+N”结构的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在语用功能方面,主要考察了结构的焦点显现情况和适用语体范围。它通常是说话人想要重点传递的焦点信息,主要以自然焦点的身份出现,在语流中可以通过重音的方式将焦点内容凸显出来。它在口头语体中使用得最为频繁,在书面语体中也有运用。“够+N”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补足现有表达方式的空白与缺欠;表述简洁,同时蕴含丰富的信息;含蓄委婉,能够将说话人评价立场的最终判定权交给听话人/读者。
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
“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够+N”的成分性质和结构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构中的“够”是动词,表示“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标准”;结构中的“N”发生了非范畴化,失去了原型名词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结构的句法功能多样,以充当谓语和定语的情况居多,还可以作宾语、补语、主语和复句中的分句等。
第二章主要是对“够+N”结构的语义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N的语义特征和整体结构义。N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呈现描述性语义,名词自身的语义特点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因;表中性义的 N发生语义偏移,这主要是语义浸染现象的具体表现;在性质量度上,超过社会平均值。“够”与“N”的组合实际是语义之间的组合,“够”对“N”的语义呈现具有导向的作用,“N”必须具备与“够”相和谐的某种语义共性。“够+N”的结构义为:说话人对言谈对象的某个属性进行主观评价,认为该属性超过了一般程度,达到了高程度的N的性质状态。此外,论文还对“够+N”与“很+N”的语义共性与语义差异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探究“够+N”结构的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在语用功能方面,主要考察了结构的焦点显现情况和适用语体范围。它通常是说话人想要重点传递的焦点信息,主要以自然焦点的身份出现,在语流中可以通过重音的方式将焦点内容凸显出来。它在口头语体中使用得最为频繁,在书面语体中也有运用。“够+N”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补足现有表达方式的空白与缺欠;表述简洁,同时蕴含丰富的信息;含蓄委婉,能够将说话人评价立场的最终判定权交给听话人/读者。
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