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适应性理论的重庆中学教学楼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hite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迫使城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山地这个利用较少的广阔空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重庆、香港、贵阳等地,这些城市的建设形成了与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山地城市形态。用地条件对占地面积较大的中学校园有着重要的影响,重庆特殊的自然地形特征使其与其他平原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重庆地区的中学校园教学楼有其特殊性。作为国家中心重点建设城市,重庆速度正在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同时,精细化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楼建筑作为中学校园建筑的核心建筑群,其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中学校园精细化建设的水平,教学楼建筑是否能够适应重庆特殊的气候特征又关系着中学校园环境的品质。国内对于环境适应性理论在中学建筑中的应用不够深入,而国外的研究不能直接用于重庆。在此背景下,对中学教学楼建筑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对普通中学教学楼建筑的功能构成、结构特性和组合方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环境适应性的概念,着重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探讨中学教学楼环境适应性。其次,经过现场勘查、文献搜集、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庆重点区域的中学教学楼环境进行了调研,重点分析了重庆南开中学和重庆一中两个案例,总结了其总体布局、功能形式和物理环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环境适应性。理论分析、现实分析等定性分析的同时,文章运用数字分析技术进一步通过定量研究中学教学楼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针对重庆中学教学楼山地和气候适应性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适应性设计策略:①重庆有着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形,中学教学楼建筑设计时需对项目基地中的山地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运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分析技术分析已有数据,在生态性和有机性原则的指导下处理教学楼建筑与山地地形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和谐共生。文章针对教学楼建筑的特点提出了因势利导的山地地形适应性设计策略:尊重原始地理环境的空间布局;与地理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单元组合空间的有机接地策略等。②重庆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促使重庆传统建筑衍生了重庆独特的适应性措施。文章在借鉴重庆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避害趋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由外而内的空气流动组织策略;兼顾采光的复合式外遮阳设计策略。并以某中学第三教学楼改造为例,具体探讨了气候适应性下的重庆中学教学楼设计策略。其中任何一种策略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优效果。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研究缺陷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该文主体是以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作为出发点,参考同时期唐朝相关建筑的做法,按照正南门中央台墩、两侧门址、城楼建筑三个组成部分依次进行具体复原.同时,绘制相关复原图纸,
该文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一书中关于未来千年文学的特征之一——"轻逸(Lightness)",以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渐
空间创作需要主题,在呼唤人文精神的今天,主题空间创作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最好的诠释.作为一种积极的共享和交流空间,中庭在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领域
该文回顾了大栅栏传统商业空间的产生及其空间上形成的形式体系特征,分析了大栅栏在变迁中走向衰败的原因及其面临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大栅栏空间文化特色,整治环
建筑外墙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外墙正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由信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逐步普及所引发,体现在建筑外墙上就是外墙的形式
塔是区域环境内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景观塔在区域中的控制性、标志性特征是塔区别于其它类型构筑物的重要特征.景观塔在识别区域环境、突出区域特色、控制区域秩序、反映区域
近现代时期的蚕种场及桑蚕产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参与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并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些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本论文试图对裸露混凝土建筑作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探讨。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言对研究的缘起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与说明。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裸露混凝土建筑的概
中学校园设计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创作实践活动,面对着教育体制改革,当代中学校园必将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如何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
计算机技术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提高设计质量.该文以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主线,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试图提出计算机模拟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