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方式及其缓解机制研究——基于支出结构优化视角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持续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由此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加之经济下行以及财税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加大,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大。采取结构性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降费以及新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进行减税退税取得积极成效。2019-2021年,每年新增减税降费分别超过2万亿元、2.5万亿元、1.1万亿元,2022年上半年退税减税规模约2.5万亿元。但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刚性,加之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清晰、财政收入划分不规范等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宏观税负水平连续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逐步增大。为了更好地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需要重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探讨减税降费对于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方式及财政压力缓解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税收效应理论为指导,结合财政支出理论,对31个省市减税降费与财政压力逐步回归并进行异质性检验,从短期与长期深入分析了减税降费对于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方式及其缓解机制。研究发现:当期的减税降费会加大当期的地方财政压力,且对于东部较发达地区来讲相对影响较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滞后一到四期的减税与滞后一到六期的降费仍会加大当期财政压力;滞后五到六期的减税会一定程度减轻财政压力,但这一结果并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减税降费在短期确实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从长期来看,减税降费通过涵养税源,扩大税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来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的效果并不理想。减税降费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其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长期持续的减税降费会加剧财政风险,需要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其实施的精确性、针对性和稳定性。对此,本文从财政支出视角出发,提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把每一分钱花到最应该花的地方;坚持财政支出有保有压,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重视财政的保障与发展功能,在确保基层民生、工资、运转得以保证之后,再将财政支出用于其他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并使其常态化,提升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目标要服务于经济从规模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等政策建议,帮助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最大化,以此减轻财政压力,更好地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共同富裕发展背景下,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沟通渠道,可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深刻影响。当前我国进入高铁时代,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铁开通为例,从动态、静态两个视角,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和
学位
黄河流域是我国战略性经济、地理区域,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进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偏向性技术进步可以调整要素投入程度及结构,提升要素边际生产率,驱动效果更明显。考虑到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刚性约束,本论文将水资源要素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要素指标体系中,考察技术进步的水资源要素偏向问题,补充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针对性地调整水资源要素投入,分析节
学位
“数字化”和“创新”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迅猛推进,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列为了国际战略竞争的焦点,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数字经济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产业,并催生了一些
学位
以某长江公路大桥桥墩加固维修工程为工程背景,针对深水急流桥墩加固承台施工特点对拉压杆式单壁钢吊箱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分析计算,对钢吊箱施工要点进行阐述,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期刊
当前,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创新的重视不断提高,特别注重支持企业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扶持企业创新的两大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但未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因此文章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更深层次地研究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以期使政府在企业发展的
学位
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市群建设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国家支持资源型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目前,学术界缺乏对产业多元化这一转型路径做细致探讨,空间因素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围绕城市群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城市群空间结构、产业多元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以中心-外围理论和最优产业结构理论为
学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是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适应恢复能力以及再更新能力的巨大考验,韧性理念恰好契合城市的建设需求,因此研究如何科学评价城市韧性、增强城市韧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复杂开放系统,其韧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受到其在“流空间”中获取、配置网络资源的能力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城市视作开放系统,将其置于
学位
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后,央地之间的财政关系得到理顺,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政治环境的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财权层层上解,事权层层下压”,基层政府的财政自给能力令人担忧。为弥补财政缺口,中央政府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随着我国进入财税体制改革新阶段,如何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规模推动地方
学位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社会发展提效增质的新兴驱动工具,已经深刻融入到各项生产生活中。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等新兴数字技术在金融方面的结合不仅能够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能够激发绿色低碳技术革新,促进数字化和低碳绿色发展相辅相成。数字普惠金融在地区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愈加明显,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关键突破口,更是助力我国尽早完成“双碳”目标从而实现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因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民生问题。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数字经济作为撬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数字经济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特征事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