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越冬适应性评价及其抗寒机制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n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在传统种植地区经常遭遇冷害冻害,低温胁迫影响着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力的发挥,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机理的基础性研究对抗寒品种选育及其生产实践指导至关重要。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由环境因子和自身的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秋季的冷适应和越冬耐寒过程是其主要的抗寒过程。近年来,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冰点以上的冷胁迫对其生理及分子机制的响应和调控。因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自然越冬过程为背景,分析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形态特征指标与越冬率的关系,比较其根部和根颈中主要抗寒生理指标在越冬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研究紫花苜蓿在冷适应过程中相关生理过程的变化情况,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方法,从转录和代谢水平探讨经冷适应的紫花苜蓿在抗冻阶段相关抗寒基因和关键代谢物的变化情况,挖掘相关抗寒基因,寻找关键调控网络,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过程和转录代谢水平,系统研究紫花苜蓿的抗寒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越冬率与其总根长、总根表面积、主根平均直径、总根体积、根尖数、分叉数、根颈入土深度、单株地上生物量、株高等形态指标相关,土壤解冻时根颈、根部的脯氨酸含量以及越冬初期根颈可溶性糖含量与越冬率正相关;经主成分分析,紫花苜蓿根系特征(总根表面积、分叉数、总根长、根尖数)是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主要指标。越冬不同时期根部和根颈中主要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大部分品种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冷适应末期和土壤解冻时活性较高,土壤解冻时其平均活性是土壤开始冻结时的1.38倍,根颈中的变化趋势与根部相反;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冷适应末开始降低,冷适应末其根部平均活性为45068.32 U·min-1·g-1 FW,但在根颈中至土壤开始冻结期均保持较高的活性;根颈和根部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特征相似,在冷适应末期其活性达到最高,冷适应末期根颈和根部的平均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673.46、409.77 U·min-1·g-1 FW;根部和根颈中脯氨酸含量在冷适应初期最低,至土壤冻结时含量达到最高,根部和根颈脯氨酸平均含量在土壤冻结时分别是冷适应初期的8.76、5.15倍;根部和根颈丙二醛含量在冷适应阶段持续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70.86%、51.75%,在之后越冬过程中,其含量稳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根系发达、扩展性较强的‘WL319HQ’、‘皇后’、‘太阳神’、‘驯鹿’等紫花苜蓿品种具有较强的越冬能力。(2)在冷适应过程中,紫花苜蓿的渗透压、抗坏血酸、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持续升高,紫花苜蓿通提升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加细胞液浓度,增强组织细胞渗透调节能力,同时增加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提高其抗氧化能力;相对电导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在冷适应初期紫花苜蓿细胞膜受到损伤,造成离子泄露,但随着冷适应过程的持续,紫花苜蓿抗寒性初步形成,从而降低了离子泄露量;超氧阴离子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持续升高,但冷适应后期(7~14 d)较冷适应初期(0~7 d),超氧阴离子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升高的趋势有所减缓;冷适应造成紫花苜蓿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降低。(3)在抗寒品种中鉴定出5825个差异表达基因,非抗寒品种中鉴定出5903个差异表达基因,抗寒品种在冷冻胁迫初期(0.5h、3h)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于非抗寒品种,特别是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相对较多,抗寒品种对冷冻胁迫的早期应答反应更加迅速。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品种差异表达基因共同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为Ca2+信号、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MAPK信号等,并且在这些通路中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多,此外黄酮类生物合成、淀粉和糖类代谢、光合作用等相关基因也参与了紫花苜蓿对冷冻胁迫的响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体现在对信号传导、转录调控、抗氧化物质的合成以及促进大分子糖类分解为小分子低聚糖等生物学过程。2个紫花苜蓿品种差异表达基因在亚油酸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二萜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异黄酮生物合等过程中表达模式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其抗寒能力出现差异的原因。(4)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62种关键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分别是有机酸及衍生物(21个),苯丙素类和聚酮类(10个),碳水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偶联物(9个),脂质和类脂分子(6个),和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6个)。经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抗寒品种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8个代谢通路,非抗寒品种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13个通路。通过对差异代谢物代谢途径网络分析,紫花苜蓿通过调节氨基酸合成代谢(谷氨酸、天冬氨酸)、中心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类化合物(三烯酚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苯丙烷类化合物(羟基肉桂酸盐、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核苷酸类及有机杂环化合物,调控紫花苜蓿在冷冻胁迫下的抗氧化水平、渗透调节、柠檬酸循环、叶绿素合成、第二信使类信号分子合成和激素调节等生理功能。氧化型谷胱甘肽、黄酮类化合物、尿卟啉原Ⅲ、γ-氨基丁酸、ε-生育酚、γ-生育三烯酚、二羟玉米素等代谢物在冷冻胁迫下表达丰度的不同,可能是造成2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初步探明了紫花苜蓿在抗寒过程中影响越冬的关键形态指标,分析筛选出紫花苜蓿响应冷冻胁迫的关键基因和代谢物,并构建了核心代谢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紫花苜蓿抗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类泛素蛋白修饰分子(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修饰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它在改变蛋白质稳定性、亚细胞定位和蛋白质互作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SUMO化修饰广泛参与植物应对干旱、极端温度、盐和营养素缺乏等非生物胁迫。马铃薯根系浅,容易受到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特别是干旱胁迫。揭示马铃薯抗旱的分子机制,进而筛选抗旱性马铃薯品种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根本方法。
学位
客观理解区域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措施,可为区域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典型雨养农业区——定西市,以旱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对象,立足2002—2005年长期积累与2015—2017年补充的大田试验数据,结合1971—2017年研究区历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本土化APSIM模型(Agricult
学位
硅是地球表面第二丰富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常以无定形二氧化硅或可溶性硅形式存在。硅不是植物的必需养分,但可通过直接抑菌、形成物理屏障、诱导合成防御性酶和化合物来提高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然而,硅是否影响厚皮甜瓜果实愈伤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使用50mmol/L硅酸钠处理人工损伤的厚皮甜瓜果实“玛瑙”,评价硅酸钠处理对果实愈伤效果的影响,在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和苯丙烷代谢在
学位
在典型的保护性耕作田间管理和轮作实践中,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相关组分的特征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对于维持任何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至关重要。保护性耕作制度包括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稳定团聚体。自从秸秆还田管理以来,健康土壤和植物生产所需的适当秸秆用量仍然未知。土壤的可持续管理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实践来实现,包括免耕(NT)和免耕
学位
好氧堆肥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技术途径,不仅可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也可减少由废弃物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然而,好氧堆肥过程中因存在木质纤维素等难降解的限速有机物质,导致好氧堆肥原料腐解慢、堆肥周期过长、腐熟效果差。为此,本试验设置了5个C/N比处理:15:1、20:1、25:1、30:1、35:1(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C/N比对好氧堆肥过程
学位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大。其中,频发的干旱造成了粮食减产和绝收,亟需采取适宜的农田管理措施以促进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半干旱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不同时期、程度和历时干旱胁迫试验和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探讨了干旱胁迫下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较为适宜的管理措施,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
学位
人工草地生产力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探究人工草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对水分调控及种植模式间的响应机制,已成为促进区域人工草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保护区北麓的生态移民区(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年(2019年4月—2020年9月)田间试验,分析4种水分调控(充分灌水,轻度
学位
从提高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视域出发,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发育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基于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规范的分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分层训练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上好篮球基础课。
期刊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多年生优良豆科植物,是栽培草地的主要草种,目前主要应用于栽培刈割利用,可通过轮作等方式改良后茬土壤环境以提高再建苜蓿草地的生产力,同时,苜蓿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常用于恢复生态植被。然而,紫花苜蓿的自毒作用限制了群落次代种子的萌发和成苗生长,严重影响其在生态草地群落中的稳定性维持,导致苜蓿生态草地建植若干年后出现断崖式衰退现象。苜蓿自毒作用的主效化感
学位
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和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是两种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寄生虫。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关于它们的物种适应性进化、宿主互作、免疫逃避等机制也尚不明确,给该病的防治带来较大困难。本研究首次对两种绦虫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研究,完成了全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及注释,并分析了两种绦虫基因组特征。通过药物靶标分子鉴定,发现绦虫 DNA 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