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喷灌入渗特性与土壤湿润均匀度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耕地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3,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受地形坡度影响,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在坡耕地难以应用,喷灌因具有省水、增产、地形适应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坡地灌溉中。然而,坡地喷灌相较平地更易形成地表径流,且水量分布在地表更不均匀,导致水分利用率较低、灌溉质量较差。为此,本文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坡地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揭示了坡地喷灌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依据水文学产流原理,构建了坡地允许喷灌强度计算模型;采用上述模型,提出了以土壤湿润均匀度为核心的坡地喷灌技术参数优化方法;将间歇灌溉引入坡地喷灌中,并建议采用间歇喷灌来提高坡地喷灌均匀性。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建立了坡地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与地表水量分布数据建立了坡地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准确性。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地形坡度、喷头工作压力和喷头间距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小,喷头工作压力越大,坡地土壤水分入渗越均匀,土壤水分入渗深度越深,平均含水率越高;当喷头间距小于一定值时,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深度较深,平均含水率较高,而当喷头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喷头间距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增大,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平均含水率随喷头间距的增加而迅速减小。(2)构建了坡地允许喷灌强度计算模型,并得到了坡地允许喷灌强度参考值。依据水文学产流原理,通过求解土壤入渗速率与喷灌强度的关系,建立了坡地允许喷灌强度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和灌水定额对允许喷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黏粒比越重,地形坡度越陡,灌水定额越多,坡地允许喷灌强度越小,达到灌水定额所需的灌溉时间越长。灌水定额为30mm时,建议平地黏土的允许喷灌强度控制在8.05 mm/h以内,砂土的允许喷灌强度控制在31.43 mm/h以内;允许喷灌强度可根据坡度进行折减,建议坡度每升高5%,允许喷灌强度下降11.69%;灌水定额大于30 mm时,允许喷灌强度宜降低50%。(3)提出了以土壤湿润均匀度为核心的坡地喷灌技术参数优化方法。采用上述模型,研究了地形坡度、喷头工作压力、喷头布置方式对坡地喷灌土壤湿润均匀度的影响,并以喷头工作压力和喷头间距为投入指标,以土壤湿润均匀度、初始投资和年运行费为产出指标,采用对抗型交叉评价建立了坡地喷灌技术参数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地水量分布和土壤湿润均匀度越不均匀,地表水量分布均匀度平均约比土壤湿润均匀度低10.3%,下坡区域土壤湿润均匀度相对于上坡降低的更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地上、地下CU均随着喷头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当喷头工作压力超过一定范围后,提升喷头工作压力对促进地表水量分布均匀性和地下土壤湿润均匀性的效果较小;地表水量分布均匀度与地下土壤湿润均匀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对数函数关系,当要求地表水量分布均匀度大于75%时,地下土壤湿润均匀度应大于83.7%;(4)采用间歇喷灌能够提高坡地喷灌均匀性。将间歇灌溉引入坡地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中,完善了坡地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并对比分析了连续喷灌和间歇喷灌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了地形坡度、间歇时长和喷头工作压力对间歇喷灌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喷灌能有效提升坡地土壤水分入渗效果,与连续喷灌相比,可提高水分利用率10.57%,增加土壤湿润均匀度5.01%;地形坡度越小,间歇时长越长,越利于土壤水分入渗,但当间歇时长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促进土壤水分入渗作用减弱;喷头工作压力越大,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越多,但当工作压力超出一定值后,累积入渗量与灌水量比值下降,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的效率降低。综合考虑系统运行成本和灌溉水转化效率,当采用雨鸟R5000型喷头进行坡地间歇喷灌时,建议适宜的喷头工作压力为300k Pa,对于小于15%的地形坡度,适宜的间歇时长为9h-12h。
其他文献
土壤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时空连续变异体。同一养分属性的空间结构存在尺度效应,即单一的大尺度采样,会导致小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变异规律被忽视,近年来随着田间精准灌溉施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小尺度下的耕地土壤养分研究非常必要。为探究不同作物覆盖下的田块表层土壤养分适宜的监测密度、不同时期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果园土壤养分上下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导致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许多线性系统存在部分或全部参数的不确定性,该属性能够借助模糊数进行表示和计算.基于部分元素为模糊数的不确定线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鉴于以上事实以及线性矩阵方程应用的广泛性,论文讨论了复模糊数表示不确定元的Sylvester矩阵方程AX+XB=C的计算方法,其中C是复模糊矩阵,X是未知复模糊向量,A是m × m阶实矩阵,B是n × n阶
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性是水力侵蚀研究的水动力学基础。然而由于坡面特征复杂且针对薄层水流的观测手段仍不完备,目前对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征和阻力产生机理的认识有限,对草被空间配置影响下坡面流水动力特性变化和产流产沙过程规律仍未得出定论。本研究通过开展草被覆盖条件下水槽试验,研究草被密度与草被格局影响下的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量化分析草被覆盖条件下坡面水流阻力形成机理及各个阻力分量之间的关
“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幅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沟道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数量,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导致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遭受不同程度损毁,这使得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水环境的变化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的流域产汇流过程需进一步研究的现状,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沟道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资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淤地坝水循环关键过程的变化对明确坝地土壤供水能力,科学指导淤地坝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西北部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两座已淤满淤地坝A、B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阻率成像法探究了坝地土壤电阻率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建立关系后解析坝地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结合地下水位数据,研究了坝地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并估算浅
流域水沙参数的有效率定与特征分析不仅直接影响模型模拟精度,而且对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延河流域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径流以及泥沙等数据,构建了延河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沙模型,并采用NSGA2(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
土地覆盖对流域水文过程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土高原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显著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其对水文过程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后水文要素变化和水文要素之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以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型气候的延河流域为例,通过CLM5.0模型模拟1980–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对流
土壤含水率的准确测定对于水资源有效管理、节水灌溉、作物生长以及污染物监测等都非常重要;土壤结构性、塑性、压缩性、粘着性、粘结性等物理性质也都和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末端开路同轴探头介电测量法利用频域反射技术,结合矢量网络分析仪可以在宽频段上对土壤复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具有快速、无损、精度高的特点。但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必须在待测土壤介质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之间插入无源的探头才能够实现测量
灌区作物种植信息和不同作物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是灌区进行合理灌溉和用水调度的基础,遥感技术为全面、快捷的获取上述信息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Landsat 8卫星为数据源,以山西省临猗县回龙灌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了灌区作物种植遥感监测与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2018年7月-2020年7月云量少于15%的Landsat 8影像构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
目前,超冷原子物理是物理学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尤其利用激光与中性原子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人工规范场,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基态相和动力学现象:如平面波相、条纹相、原子的自旋霍尔效应和自旋动量锁定等。而将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加载到光晶格中又出现了新的基态相,即边缘相。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为利用中性原子模拟强关联系统的研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