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山西太原地区汉族儿童中维生素 D 受体(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 VDR 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1)应用酶免法和放射免疫方法,以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血清25(OH)D3水平为分组的实验诊断指标,确定 41 例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病例组)和 68 名正常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研究人群中 VDR基因的 BsmI 和 ApaI 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间 VDR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在病例组中 Bb、bb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14.6%和 85.4%,AA、Aa 、aa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5.0%、52.5%和 42.5%;而在对照组中 Bb、bb、AA、Aa 、aa 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19.1%、80.9%、4.4%、55.9%、39.7%。两组间 VDR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1)山西太原地区汉族儿童 VDR 基因 BsmI 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其中 bb 基因型最为多见,占 80.9%,b 等位基因频率为 90.4%,占绝对优势。ApaI 多态性分布相对较均衡, A 等位基因频率为 67.7%,是优势基因。(2)本研究人群 VDR 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加索人群相比有着明显不同,VDR 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着显著的种族差异。(3)本研究结果提示 VDR 基因 BsmI 和ApaI 多态性与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不具有相关性,对 VDR 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间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内目前对 VDR 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研究甚少,在本课题中对 VDR 基因 ApaI 多态性与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尚为首次报道。
其他文献
双基合成孔径雷达(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i-SAR)是指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安置在不同平台上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是一种新型体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与传统
以高海拔、低温低氧著称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牦牛生活在3200m-5000m海拔的高寒大草原,能够适应-40℃低温和11.44%低氧含量的环境。牦牛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牦牛产生粪便的分解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严酷的高原环境孕育了丰富、特殊的具有工业及医药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牦牛粪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未见报道
为了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抗多径性能,伽利略系统采用BOC(二进制偏置载波,Binary Offset Carrier)做为其新的调制方式,BOC信号也是GPS现代化改造中的一个特点。   E1频带是伽
语音端点检测是语音识别系统的前端,其是指在噪声环境下准确检测出有效语音信号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为后续处理提高精度和节约时间。虽然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语音信号的端点
单粒子效应是引发航天器异常的主要原因。在数字电路中单粒子效应主要包括单粒子翻转(SEU)和单粒子瞬态(SET),前者发生在时序元件中,表现为逻辑状态的翻转;后者发生在组合逻辑
学位
图像分割技术是图像分析乃至高层图像理解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地理学、交通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理论的创新促使基于特殊理论的图像分割算法层出不
本实验的目的是选择适合修饰人红细胞Rh血型的甲氧基聚乙二醇衍生物,将RhD(+)血型改造为RhD(-)血型,为解决临床上RhD(-)血源严重缺乏打下基础。 实验比较了四种不同端基的甲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质体是继核转化之后又一新的遗传转化和表达受体.质体转化体系具有可同时进行多基因转化;细菌的基因和很有应用价值的人类的cDNAs可以不经过密码子的修
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PIF)是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参与了植物光信号传导。拟南芥基因组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