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對2005年刊布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五冊所載《三德》的整體研究。《三德》主要論述了天人關係,以天作為對執政者行為的制約,是先秦思想研究中極為珍貴的研究材料,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三德》的疏證,下編是《三德》的綜合研究。本論文的上編是對《三德》23支簡的系統疏證,以李零先生的原釋文為基礎,同時吸收陳劍、曹峰、顧史考、李銳等專家的編連成果以及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疏證的體例,分為簡文、意譯、備註、疏證四項。對疑難簡字的隸定與釋讀,努力運用相關知識進行考釋,爭取在簡的編連和釋讀中融入個人新的認識。此外也將對一些重要的簡文內容進行探究。下編是對《三德》簡文內容的綜合研究。第一部分是對《三德》中天人感應思想的考察。《三德》的天的概念比較古老,而天人感應也極為直接和簡單。《三德》中的“天”是明顯作為人間的主宰存在的有意志的人格神,是“主宰之天”。《三德》的這種理路與《詩經》和《尚書》很相似,而其關於災異的論述,也表明後世公羊學的災異觀在《三德》的時期已經存在。第二部分是對《三德》學派屬性的討論。《三德》與《黃帝四經》和《尚書》都存在相似之處,這也使得研究者們對《三德》的學派屬性的認識分成了黃老學和儒家兩種不同的意見。對於《三德》似乎不應當以後人的標準硬性將其劃為某個學派的文獻。綜合《三德》文獻的特征,可以將《三德》視為雜家文獻。最後一個部分通過比較《三德》與作為其命名來源的《大戴禮記·四代》中“三德”概念的不同,認為“三德”並不能很好地概括簡文的全部內容。總之,《三德》展現了先秦時期“主宰之天”下的天人感應思想,是研究先秦各家思想關係的重要文獻。由於個人學力所限,本文僅是對《三德》的初步研究,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很多地方也尚未深入挖掘,有待以後進一步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