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盲视下大学生内隐觉察的影响因素及脑电特征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对于视觉场景中发生的实质性改变往往不能意识到,也就是发生了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研究发现,变化盲视期间人们虽然没有觉察到变化,但是跟没有发生变化相比,行为表现却受到了影响,大脑激活区域也有所不同。个体能够无意识地知觉到变化的发生,这就是变化盲视中的内隐觉察(implicit detection)。
  视觉场景中内隐觉察的可能性是变化觉察加工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变化盲视期间内隐觉察是否存在还有不少争议,一些支持者认为内隐觉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而怀疑者则反对它的存在。当前研究采用颜色、朝向和大小等单一特征刺激以及它们两两组合的组合特征刺激为材料,使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one-shot 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通过4个研究7个实验对内隐觉察是否存在,内隐觉察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电特征进行了求证和探讨。
  研究一包括实验1和实验2,旨在考察除了朝向变化还能否在颜色和大小等变化上观察到内隐觉察效应,内隐觉察只是发生在单一特征水平还是组合特征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以及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是否会对内隐觉察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都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也都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内隐觉察也能够在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发生。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二包括实验3和实验4,旨在考察内隐觉察是否受刺激页面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刺激呈现250,450和90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呈现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刺激呈现2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呈现450,900ms时基线试次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加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刺激间隔120,250和45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间隔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变化,刺激间隔12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间隔250,4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间隔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三即实验5采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结合快速属性判断任务,目的是要在研究一和研究二重复出了内隐觉察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没有发生内隐定位(implicit localisation)和内隐识别(implicit identification)。结果发现,无论是单一特征刺激的变化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都没有发现有效效应和一致效应,结果表明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发生的内隐加工可能仅限于内隐知觉。
  研究四包括实验6和实验7,采用一次变化觉察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目的是要识别出与内隐觉察相关的脑电特征。行为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一特征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观察到了显著的内隐觉察。比较没有觉察到变化和没有发生变化2种条件下vMMN,LPP,P1,N1等4个成分时间窗口内的ERP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前、中和后部脑区的波幅发现,前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中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结果印证了前额叶是内隐觉察主要脑区的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除了朝向变化,颜色和大小变化也存在内隐觉察。(2)内隐觉察不只发生在单一特征刺激水平,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3)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4)随着呈现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5)随着间隔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下降的趋势。(6)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7)没有发现内隐觉察相关的ERP成分,但脑区间波幅的差异显示前额叶是内隐觉察的主要脑区。
  
其他文献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对中央凹处当前注视位置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也可以对右侧副中央凹处的部分信息进行预视。在中文阅读领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了形旁和声旁的预视效益,但是对于两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相对作用大小还未有一个一致结论。在现代汉语中,超过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通常由一个提供语义线索的形旁和一个提供语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这一特点使得形声字成为研究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信息加工的绝佳材料。而
学位
社会排斥普遍存在于社交场景中,会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探索其产生机制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然而前人的多数研究仅集中于社会排斥情景下的某一个角色(社会排斥遭受者或者观察者),很少有同时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进行探索,这对于实验结果的推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投球范式,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使用更适合社会交互研究的技
学位
空间中存在多种线索,人类在巡航过程中如何利用线索进行再定向一直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几年关于再定向的研究主要关注视觉线索中几何线索和特征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视觉线索(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一些听觉的再定向研究发现,人类可以使用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进行再定向。但是,关于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视觉和听觉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进行本项研究。
学位
在社会交互情境中,涉及多个个体以协调的方式形成合作群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群体层面特征的影响。人们如何处理复杂多样的群体特征信息来作为合作的依据?与此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情绪表达这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参考集成编码研究的思路,探究群体情绪表达感知对个体合作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三个部分的行为实验探究了群体的平均情绪表达和群体情绪表达的差异性对个体合作决策的影响。在视觉层面上
学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发布和接触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好,这促进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不真实信息的频繁出现。在Twitter平台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假新闻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接触假新闻网站(Grinberg et al.,2019)。老年人对假新闻的辨别力研究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对象,旨在揭示老年人在假新闻辨别上的行为特
学位
青少年期一般指12岁到18岁,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和自杀的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重点。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杀意念作为整个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标志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而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会一直处于自杀、抑郁和精神障碍的风险中。由此可见,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
学位
在选择性信任的研究领域,幼儿通常表现出对教师的选择性信任。面对同为教师的信息提供者,教师的不同奖励和归因是否对幼儿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有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二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物质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三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努力归因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为了探究上述问
偏好是指当人们在对于结果或者事件进行选择时所作出的选择倾向性。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和结果表明了人们的偏好。偏好越稳定说明人们对于某个事情的选择会更坚定,积极的偏好会有利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但在人们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选择盲范式中的操纵与解释对偏好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实验。实验1是探究选择盲范式中操纵对偏好的影响。随机选
学位
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
学位
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