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现已上升为女性第四位最常见的癌症,早期治愈率高达约90%,但是晚期治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宫颈癌前病变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发展为宫颈癌的可能,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被视为癌前病变。宫颈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尤其是持续性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或者发展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早期无特殊表现,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对于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点滴不规则流血。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女性人群日益庞大[1]。中国绝经后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与育龄期女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出现了第二个感染高峰,可见,绝经后女性罹患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并不少见。目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或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病相关因素尚不清楚。人体生态系统中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较为复杂,是由阴道正常菌群、阴道正常解剖结构、阴道宫颈的局部免疫力以及宿主的内分泌功能共同维持其稳定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生殖内分泌功能下降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变薄致使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易导致阴道菌群失调[2-3]。乳酸杆菌数量下降,阴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易导致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又破坏阴道微生态所形成的防御屏障,进一步破坏阴道微生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易导致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发展[4-6]。有报道称,宫颈位于阴道内,阴道微生态的变化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有关[7]。因此,研究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是有必要的,以期为阻断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目的:探讨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阴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而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相关情况,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伴或不伴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异常,进一步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122例患者作为病变组,病理诊断为无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129例患者作为正常组。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观察两组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出率、阴道清洁度、乳酸杆菌的含量、过氧化氢是否缺乏以及有无阴道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阴道微生态形态学指标中,病变组和正常组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检出率分别为32.79%和12.40%(P<0.00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检出率分别为14.75%和10.85%(P>0.05);阴道清洁度IIIIV度分别为68.03%和46.51%(P<0.05);乳酸杆菌分别为13.93%和20.16%(P>0.05);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10个/高倍镜下(highest possible frequency,HPF)分别为62.30%和40.31%(P<0.001)。两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出率与乳酸杆菌的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在阴道微生态功能学指标中,病变组和正常组过氧化氢(H2O2)缺乏分别为15.57%和22.48%(P>0.05);白细胞酯酶(leukocyte esterase,LE)阳性分别为36.07%和17.83%(P<0.05);唾液酸苷酶(SNA)阳性分别为19.67%和6.20%(P<0.05)。两组患者中过氧化氢是否缺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细菌性阴道病、清洁度差、白细胞>10个/(HPF)、白细胞酯酶阳性和唾液酸苷酶阳性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明显相关。结论:感染BV、阴道清洁度差、白细胞多、白细胞酯酶及唾液酸苷酶阳性可能与绝经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