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小说的都市性比较研究——以穆时英和朴泰远为中心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宗旨是以都市意象、都市人物形象为中心对20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代表作家穆时英和朴泰远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韩国不但在时代背景上非常相似,而且文学展开的过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了殖民统治及外国势力的掠夺,并且现代主义文学均在30年代正式展开。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以新感觉派为中心,韩国则以九人会为中心分别活跃于上海和京城文坛。两国的现代主义作家立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形式,他们重视创作技巧,积极摸索新的文学形式。穆时英和朴泰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韩国文坛上令人瞩目的作家,但是由于政治原因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在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把现代主义文学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颓废文学或反动文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穆时英的研究才进入了新的阶段。而朴泰远则由于‘亲日’、‘投北’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没有过对他的研究。最近二三十年,虽然对穆时英和朴泰远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的研究,脱离了东亚这个大的框架来比较中国和韩国的现代主义小说、主要偏重于小说技巧的比较。  本文主要从都市意象的角度来比较穆时英和朴泰远的作品。其中选取了电车、汽车、百货商店、咖啡馆等典型的都市意象,通过作品极大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及京城的风貌。通过穆时英、朴泰远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舞女、侍应生等典型的都市人物形象反映了30年代中韩两国的社会状况,同时也映射出两国作家不同的价值观、文学观。20世纪30年代,在中韩两国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方面,取得最高成果的作家是穆时英和朴泰远。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希望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这个时期现代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意义,更能体会到30年代中国及韩国的都市风貌。
其他文献
6月30日上午,也即在市十次党代会结束的第二天,市委党校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市委委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校校长姜正彦同志传达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关于『承诺』,人们大都耳熟能详,行政部门有政务承诺事业单位有服务承诺,企业厂商有营销承诺,凡此种种颇受群众的欢迎。有了承诺,就要兑现落实。我国有『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训,今
随着海外华人对“寻根”活动的热衷,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编撰谱牒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反过来也推动了谱牒研究的发展。但大多数的研究像社会经济历史、地
电子产品无疑是当前经济市场前进的最大推力,然而,在不断地创新开发先进制程、更高整合度SoC及更小封装的SiP、SoP技术的同时,此类产品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也必须列入生产
高质量的扫描测试不仅仅能大大降低DPM(defectpermillion,每百万单位中的缺陷数)的等级,它们还能找出那些限制合格率提高的缺陷的根源。扫描测试与测试仿真压缩相结合,就能对
大江匡衡出生在两大学问世家之一的大江家,生活在平安朝汉文学复兴的时代,这样的出身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儒者的人生道路。同时,祖父大江维时对匡衡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其“为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是NOKIA最经典的广告词句,但也道出了电子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随着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益,半导体制程演进促使可携式电子产品愈益精巧,在产品尺寸不断
传感技术、无线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创新预示着超级智能化的环境和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即将到来。在人、物与事之间实现无缝无间的连通性,这个目标一度令人望而却步。但现
隐喻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隐喻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理解又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尽管不少学者对隐喻理解的研究做了许多有益的
摘 要:影视文化是价值观对话和冲突的重要场域,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有其特殊规律,构成了初级文本、次级文本和三级文本的三级传播模式,与此相适应,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对影视文化价值观的接受情况也在这三个向度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当前,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对推动大学生建立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影视文化 价值观 大学生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