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翻译批评的试金石——《围城》英译本鉴赏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1-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翻译批评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显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译评中批评标准的不完善。本文着力于探讨翻译批评中的热点问题,旨在通过以《围城》为蓝本的分析来探索翻译批评的标准。把《围城》作为个案研究是基于其作者钱钟书学贯中西的才华及其作品对中外读者的号召力。 《围城》英译本面世之初即享誉海内外,同时,贬抑之声也在所难免。然而这些论断多是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忽视了译者的意图及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将以译者的意图为出发点,全面分析《围城》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围城》的文体价值、审美诉求以及译本的文化传递,从而消除偏见,还其公道。 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对国内外翻译批评现状的概括,以及《围城》原作及其作者地位、译本批评相关内容的综述。其中指出尽管翻译批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尽如人意。标准和尺度仍然界限模糊,有待雕琢,应当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章详细探讨了《围城》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及其成因。依照纽马克教授的观点,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作者和译者的意图、潜在的读者群是分析翻译策略不可或缺的三方面。在分别探讨这三方面之前,本文作者对策略和方法这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不容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深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在第三章中,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围城》译本中文体特征和审美诉求是如何在目的语中忠实再现的,这两方面也正是《围城》的精华和神韵所在。第四章探讨了《围城》译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和再现。包括两方面:文化壁垒(障碍)和文化的各种变体。第一部分区分了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中英文化负载词中的差异(对应和缺失);第二部分例证了文化不同方面的体现,例如婚俗、迷信和占卜、社会称谓体系以及委婉语和禁忌语等等。最后一章总结了《围城》的翻译评估,重申了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其文体价值和审美诉求的再现及其文化传递,同时指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中有望改进的方面。 总而言之,全球化走向和后殖民语境倡导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因此,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蜚声海外并保留其原有的风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正是本文对《围城》进行译评的目的所在。
其他文献
“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这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译者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翻译实践中不容忽视的困惑。当翻译界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精彩纷呈的理论探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梧州市万秀区旺甫镇老义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上世纪90年代前,村民主要收入靠割松脂和种田,虽说衣食尚可保证,但村民们的生活与富裕和文明这些字眼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随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和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语言。在语言课堂上教师话语对于教学的组织及学习者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又是学生
走进五台县东冶镇,一片片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绿意盎然,一座座党员活动室笑语飞扬,一块块党建公示栏映入眼眸。一条元帅路直通徐向前的故乡,红色景点迎接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详细阐述了SEMiXTM-IGBT模块的应用及其特性.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
期刊
每个人都有梦想,一月前当十六岁的花季少女邢海燕揣着梦想来到北京时,她万万也不会想到等待她的竟是一场噩梦!
上个世纪后半叶,翻洋研究经历了重要的“文化转向”,文化从此成为翻译过程必须考虑的因素。最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西方和美国的文化意识在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尤
阅读是一个人通过使大脑中的原有知识结构与书面信息交互作用,从而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初中学生获取英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