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针刺理论研究开始到目前为止,人们在大鼠、小鼠、兔、猫等动物上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这些理论成果也为针刺在治疗人的疾病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针刺镇痛在在针灸运用中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人们经过研究得出大鼠、小鼠和人较好的镇痛频率为2Hz、15 Hz,或2/15Hz、2/100 Hz交替使用,能够较大程度的调动机体内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的释放,提高机体对疼痛的承受能力,并且低频(<30 Hz)的效果好于高频。但是,在反刍动物中却不然。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反刍动物的适宜镇痛频率为高频(≥30 Hz),具体为哪一频率尚无定论。本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电针频率对山羊痛阈的影响,得出适合山羊电针镇痛的频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电针频率下山羊中枢β-内啡肽(β-EP)及强啡肽A(1-17)(DynA(1-17))表达水平的研究,为适合山羊镇痛频率的得出提供理论依据。35只健康杂交雄性山羊,体重为23~27kg,随机分为5组,即2Hz、40 Hz、60Hz、100 Hz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分别在电针0min和30 min(电针组)和不给于电针的相同时刻(对照组)采用钾离子透入法测定痛阈值。比较山羊电针前后痛阈的变化率和中枢内相关镇痛核团β-EP及DynA的表达情况。本试验结果表明电针频率60 Hz组山羊的痛阈电针后比电针前上升了91%,40Hz组痛阈与电针前相比上升了69%,2 Hz组上升了42%,100 Hz组上升了35%,电针频率60 Hz组痛阈升高率与其他频率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电针频率40 Hz组痛阈升高率与2Hz、100Hz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电针频率2 Hz组与100 Hz组相比痛阈升高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电针刺激30 min后,60 Hz组β-EP样免疫阳性细胞在伏核、隔区、下丘脑腹内侧核、PAG、中缝背核、蓝斑、中缝大核、孤束核、脊髓背角等核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电针组及对照组(P<0.05);其在尾核、臂旁核、杏仁核中的表达量与40 Hz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视上核与40 Hz组、100 Hz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2 Hz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弓状核β-EP样免疫阳性细胞在60Hz组中表达量最少,与40Hz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β-EP样免疫阳性细胞在缰核中的表达量与100 Hz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40 Hz组、2 Hz组及对照组(P<0.05)。100 Hz组DynA(1-17)样免疫阳性细胞表达量在尾核、隔区、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PAG、臂旁核、脊髓背角、杏仁核等核团中高于60 Hz组、40 Hz组、2 Hz组及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丘脑腹内侧核、巨细胞网状核中DynA(1-17)阳性细胞表达量与60 Hz组相比有略微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0 Hz组、2 Hz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0 Hz组DynA(1-17)在尾核、隔区、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PAG、臂旁核、巨细胞网状核、杏仁核等核团中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高于40 Hz组、2 Hz组和对照组(P<0.05);其在视上核、脊髓背角中的表达与40 Hz组、2 Hz组及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所选频率中,60 Hz电针刺激下山羊痛阈升高幅度最大,得出60 Hz是山羊较为合适的镇痛频率;山羊电针刺激30min,60 Hz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山羊中枢相关镇痛核团内β-EP的表达,100 Hz能最大程度的促进DynA(1-17)的表达,且60 Hz也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