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与宣传画——计划生育主题宣传画的视觉话语分析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标。经过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政策争议,我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生育重大国策。为了有效贯彻这一国策,“加强控制人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改变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便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方略。建国后,在我国百废待兴、国民文化识字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境下,计划生育宣传有赖于宣传画这一媒介传播。宣传画是一种以美术绘画流派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手绘印刷画,它以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的,非常适应当时的群众宣传。本文将宣传画看作重大国策宣传的大众化视觉媒介。在“图像转向”的视觉研究范式下,本文借鉴吉莉安.萝斯的视觉分析研究框架,具体探讨计划生育宣传画图像的社会含义。借助这一研究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生育宣传画材料的图像诠释和话语分析、视觉修辞分析,试图解析以下问题:一、我国计划生育宣传画随着计划生育国策推进发生的主题变迁。我国从动员群众思想、鼓励自主节制生育到强制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观念宣导阶段,计划生育宣传画从国家宏大叙事回归个人家庭视角,主题从“晚婚晚孕”、“节制生育”到“只生一个,优生优育”变迁,话语意涵愈发丰富多元。二、计划生育宣传画如何以其图像建构了新的生育观。本文在图像符号学基础上对图像的视觉修辞方式展开图像案例分析,发现我国计划生育宣传画图像主要使用了视觉转喻、视觉隐喻、象征等视觉修辞方式实现图像符号表达。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计划生育宣传画图像的创作视角和诉诸行动对象都是落脚在女性,尤其是针对“妈妈”这一社会角色创作,由此提出在计划生育行为和责任框架下,女性的天然生育力和生育决定权问题。农村经济形态下男性劳动力刚需和男性权力资源这“两座大山”,女性本质上缺乏真正的生育决策权,但是却被计划生育宣传运动定位为生育行为主要责任者。性别不平等的结构问题对计划生育的落地造成很大阻力,但计划生育宣传画以其图像优势效应,利用了可情感劝服的图像符号表征制造了多种修辞意象,以各种认知图式和观众头脑中的价值追求相勾连,在互动中增进对计划生育背后的价值认同。总而言之,计划生育宣传画以其表达争议话题的张力和直观的感染力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计划生育运动发展,并留下了话语意涵丰富的图像,为当代社会发展新语境下的人口困境和生育难题提供了视觉传达与反思的素材。
其他文献
武王克商作为先秦历史上一件改朝换代的大事,从西周开始到汉代初期,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文献对此都有所记载。如《尚书》《诗经》《逸周书》《左传》《古本竹书纪年》《史记》等,都对武王克商进行了丰富的书写。因此文章将目光聚焦于这一热点问题在秦汉时期文献中的文学书写,综合运用传统文献与新出土青铜铭文的资料进行论证,将文献中对武王克商故事的书写进行比较分析和梳理,以对武王克商故事在秦汉时期文献中的书写
学位
金云楚乃朝鲜王朝后期的诗妓,一生创作了二百四十五题三百三十六首汉诗;于1831年嫁与身份显赫的金履阳为妾,因诗妓出身的特殊性,其交游广泛,还参与创办了朝鲜第一个女性文学社团——“三湖亭诗社”,在朝鲜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云楚奇玩》和当前收金云楚诗最全的《云楚堂诗集》作为文献基础展开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位
“真实”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在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讨论中,“真实”却受到诸多质疑。本文以非虚构文学“真实”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依托《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考察非虚构文学作家的主体意识介入、呈现以及审美效果。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梳理了非虚构文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非虚构文学和作家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提出关于非虚构文学真实性问题的疑问。第一章从非虚构写作前
学位
表物三音名词是三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文化、科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以及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中所收录的表物三音名词为研究对象,以理据学为基础理论,引进理据学中的理据元分析法,对1978个表物三音名词的理据元进行划分并分析,揭示其理据元的分布规律和理据的特点,同时比较不同类别的表物三音名词理据元
学位
综观葛亮的作品谱系,“都市”一直是其文学创作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源自他的都市生活经历。而深入文本内部后,可以发现与“都市”遥相呼应的另外一个主题——“文化”。在他都市观念的背后,呈现的是不同向度的文化场域。不同文化向度的表征及其对话,是葛亮一再关注并实践的文化命题。历史名城南京与现代都市香港的双城生活经历,使葛亮陷入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峙中,促使其审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葛亮的小
学位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作家。作为一名短篇小说作家,卡佛在创作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他习惯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尽可能明显的环境中,展现人在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在卡佛的小说中,空间也能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本文认为,卡佛通过空间书写来表现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表达出“个体存在的不确定性”的特征。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
学位
《清平乐》是唐宋时期最流行的词调之一,唐宋两代传存《清平乐》词共383首。从创作数量来看,《清平乐》在唐五代词坛上名列第13位,在宋代词坛上名列第14位,一直保持着较前列而又较稳定的流行态势。此调始见于唐代,应首见于盛唐时代李白的应制词,随后在晚唐五代经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润色,带着绮丽妩媚之风进入宋代词坛。北宋时期晏殊、晏几道、贺铸、毛滂等人将《清平乐》推向了创作的高峰,此调经历南渡时期
学位
本研究以修订层次模型和注意假设为理论基础,探究母语注释和外语注释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和保持的影响及学生对不同注释的态度。来自河北的163名高中生参与了该实验。首先,研究者将所有被试分成高,中,低三个语言水平组;然后每组学生又被分配到母语注释和外语注释两组。实验中,学生首先需要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完成词汇测试即词汇知识量表,该测试并未事先告知学生。一周后,学生再次参加该项词汇测试,即为延时后测
学位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为切入点,对林戊荪《论语》英译本进行探究。论文重点介绍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三大核心概念,即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并阐述了它们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林戊荪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视域、读者视域、译者视域的融合进行讨论,旨在探究该译本呈现出来的特征,挖掘译本可资借鉴之处,以期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典籍英译有所助益。本文
学位
微信作为渗透率极高的一款社交媒体应用,以其及时性高、交互性强的特点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大学生作为伴随科技成长的一代,其社交媒体的接触量与使用水平都较高,更是微信用户的典型代表,他们乐于在微信上表露个人信息,但内心却对隐私泄露充满担忧。这种意识与行为之间的不匹配被称为隐私悖论,即大学生用户具备较高隐私关注却依然积极进行自我表露的行为。本研究对既有文献进行回顾整理,以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与隐私计算理论为理
学位